六位一体解读中医超器官医学模式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5-06-25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 冯五金 山西省中医院

•“六位一体”是“以调为先、以通为顺、以和为贵、以平为期、以防为主、以人为本”紧扣生命物质的系统治疗理念。

•“超器官医学模式”是“超越器官、紧扣物质、层层深入、广泛联系”的医学研究模式。

•“六位一体”治疗理念从临床诊疗的角度诠释了“超器官医学模式”所独具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当代科学纷纷将研究的触角延伸到超微物质及其相互联系的势头,或许正是“超器官医学模式”再度激发强大发展潜能、再度实现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有利时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谨守“超器官医学模式”,坚定自信,锁定目标,牢记使命,直面未来。

读罢《中国医药报》2015年6月17日刊发的《问道〈黄帝内经〉——以生命物质为核心的脏象理论本原及其在近代的异变》一文后,笔者深有同感。

该文提出中医脏象理论所独具的“超越器官、紧扣物质、层层深入、广泛联系”的初始研究方向和路径,揭示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脏象理论研究之本原,亦可以说该文从脏象学角度揭示了中医学特有的“超器官医学模式”。

然而,该文毕竟以论述逻辑理论为主,联系临床实践论证甚少。笔者从事中医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数十年,提炼总结形成了“六位一体”治疗理念和系统疗法,不仅具有可靠稳定的临床疗效,而且在诊疗理论和实践层面也印证了中医学“超器官医学模式”的科学性和优越性。聊述于此,就正同道。

中医学理论研究核心不是体内器官而是生命物质

一般认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脏象学说,这一点在学术界素成共识,向无争议。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以教科书为代表的主流理论著作,多数回避脏腑的本质是什么、脏象学说研究的主体是什么等核心问题,甚至有意无意地在脏象学说的解读中注入或突出许多器官学的内涵,自觉不自觉地将脏象学研究导入器官学研究的歧途。

众所周知,中医学在早期探索进程中,确实对脏腑进行过器官学层面的关注,其成果在《内经》《难经》等典籍中也确有记载,但《内经》成书之时,恰逢儒学思想跃升统治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国策强势推行,对机体“解剖而视之”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与条件。在此情况下,器官学研究不得已被搁置,促成了生命科学研究主体的战略转型,使脏象学说的研究方向开创性地转移到构成生命、支持生命和干扰生命等不同层级的物质(以下简称为生命物质)方面来,开辟了“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的研究之路,而脏腑概念随之也上升为表征相关生命物质的分类学概念。

单一脏腑术语往往是脏腑与物质的关联性表达,即脏腑与阴阳气血形成的结构性词组,如心血、肺气、肝阴、脾阳、肾精等,并且以相关功能活动为主线,持续捕捉研判更深更小层次和范围的物质类别,进而围绕阴阳气血等生命物质的自然属性、存在方式、作用特点、消长转化、运动规律、广泛联系等关键要素,开展卓有成效的探索研究。

由此以降,历两千年持续积淀,理论研究不断丰富,临床实践不断深入,“超越器官、紧扣物质、层层深入、广泛联系”的医学研究模式日益彰显,笔者将其简称为“超器官医学模式”。

责任编辑: 刘璟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