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5-06-16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病证结合”模式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先行者们,进行了亘古未曾有过的大规模、多学科的实验研究,开启了实验医学的大门,这有助于中医全面认识西医在大约400多年的分析还原时代所建立起来的以病原学和病理学为支柱的基础医学各学科的内容,并吸纳其成果,以充实、革新并提高自身的理论与技术水平。

然而,“病证结合”模式亦有其局限性。正如匡调元教授所说,一是“可喜的初级阶段”;二是“在‘病’与‘证’的交叉点上存在着一个大‘缺口’”。匡调元教授指出,要使之发展到高级阶段,除了设法从理论认识上和物质基础上填补这一“缺口”外,还应当强调代谢、机能与结构的统一,疾病与证的统一和中西医的整体统一。

“病理过程”与“证”结合假说。“‘病理过程’与‘证’结合假说”是李振英医师《中西医结合点之研究》一书的主要内容。李振英医师从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学》中移植了“病理过程”这个概念,探索了“病理过程”与中医“证”的若干共同病理生理学特征,认为二者具有平行的相关关系,并提出,中医主要“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即“病理过程”,“证”的本质是“病理过程”所包括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在诊病与辨证过程中,可实现代谢、机能与结构变化的统一。

该假说为“病证结合”模式找到了“疾病”与“证”的结合点,即“病理过程”。通过“病理过程”与“证”的结合,不仅可填补“疾病”与“证”交叉点上的缺口,还可实现“疾病”与“证”的统一,以克服诊病与辨证的“两张皮”状态,进而促使中西医结合研究从临床结合的初级阶段逐渐向理论探讨高级阶段的过渡,最终实现中西两种医学的整体统一。

该假说有利于促进中医“证”的客观化和规范化研究,有利于实施科学有序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在21世纪,或可成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理论研究的新起点。

中西融合是未来医学发展趋向。中西医结合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便捷途径。中医药现代化可能存在多种途径,但拒绝中西医结合,则是舍弃了“同气相求”的原则,也有悖于英人李约瑟博士提出的“世界科学演进律”。

李潮源先生说:“古代西方医学和中医学一样,都具有朴素的系统观,当分析还原思想在西方医学中立足之后”,“中医学未引入还原论与决定论”,“这最终导致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强烈差异”。

西方医学从朴素的系统观出发,经过分析还原,建立了基础医学学科,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而今已趋向现代系统观,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构建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在世界医学之林中居于主流医学地位,并似呈现出了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的一次渐进性的循环。下一次循环,必然是螺旋式上升中的新的环境、新的条件、新的创造和新的思维模式。正如李潮源先生所说:“未来医学需要选择系统观,而系统观也必然使现代医学与中医学走向一体化”。

总之,中西两种医学融合是世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向,未来必定会产生出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一体化世界医学。

《老子》云:“譬大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此之谓也。

作者简介

许自诚,甘肃省临洮县人,1924年生,毕业于兰州国立西北医学专科学校及兰州大学医学院,我国第一代中西医结合著名专家、甘肃省首届名中医,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1962年提出“脏腑学说”,成为中医理论体系核心的学术观点及编写中医学院教材、开展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临证善用经方,重点从事肠胃病及皮肤病等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胃癌前期病变的防治有深入研究。先后出版《中医脏腑学说的研究与应用》《中医脏腑学说与近代研究》《许自诚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治验集》及《60年行医录》等专著10余部。



责任编辑: 刘璟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