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5-06-16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对胃寒证与胃热证机理的研究。寒证与热证是中医八纲辨证中的两个大纲,关于其实质的探索,我们试图通过临床观察并建立若干指标,揭示胃寒证与胃热证的实质及其发病机理。结果发现:胃热证时胃蛋白酶活性增强,胃寒证时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寒、热证与胃内温度有密切关系:41例慢性胃炎与25例溃疡病热证者胃内温度明显高于寒证者和正常人,寒证者则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胃寒、热证与胃液中环核苷酸含量有关:环一磷酸腺苷(cAMP)和环一磷酸鸟苷(cGMP)共同调节和控制细胞的生长与繁殖,并参与多种生理、生化代谢过程,是调节细胞功能的第二信使,胃热证患者胃液中cAMP含量明显上升,胃寒证者则相反,胃寒、胃热证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此外,胃寒、热证亦与胃液中K+、Na+浓度、胃液中前列腺素的某些成分相关。

关于辨证论治的研究。“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单位。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病证的大法,它包含着多种辨证方式。1963年,在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伤寒论讲义·概论》中,笔者提出:六经联系着五脏六腑,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六经病的不同证候,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内容。1996年4月,笔者在以《脏腑学说与现代研究》为题的授课中提出:不论是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还是经络辨证,都未离开与脏腑的关系。从本质上说,诸多不同的辨证方式都是脏腑辨证的衍生和发展,都是以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的,而脏腑辨证则是多种不同辨证方式的“核心”。

综上所述,脏腑学说的现代研究可以证明:脏腑学说确是经得起实验医学证明的科学理论,它为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指明了主线和方向;脏腑学说的核心是脏腑和脏腑证,它所面对的是五脏六腑俱全的鲜活的人,而不是什么“形而上之人”;中医辨证论治虽有多种方式,但都离不开脏腑和脏腑证,脏腑辨证是多种辨证方式的“核心”。

脏腑学说研究展望

回顾现代医学对脏腑学说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没有中医,就没有中西医结合,离开脏腑学说,中西医结合将荡然无存。

皋永利教授在《中西医通约的内在依据》一文中提出,“中西医结合是有其内在依据的”,中西医的“关系是建立在结构(包括实体的和非实体的)之上的,没有结构的关系是不存在的。所以深化关系认识,首先要深化对结构的认识,关系与结构的不可分离,是中西医走向统一的重要内在条件”。笔者很赞赏皋永利教授的观点,我们应当从中西医结合研究和未来世界医学的发展趋向中,展望中医脏腑学说的无限生命力。

“病证结合”模式。“病证结合”模式的建立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西医结合也是脏腑学说研究进入新时期的重要标志,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树起了划时代的历史丰碑。

“病证结合”模式是指西医“辨病诊断”和中医“辨证诊断”结合的方式,它已经深入到中西两个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抓住了两个体系中作为认识和治疗单位的“证”和“疾病”,把现代医学“疾病”的概念移植到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中,为实现医学进步开辟出了广阔的领域。

该模式不仅在同一种现代医学“疾病”准确诊断基础上根据疾病过程不同阶段所出现的不同的“证”实行“病中辨证”(类似于中医“同病异治”的思路),还在几种不同的现代医学“疾病”准确诊断基础上根据几种疾病在某一阶段所出现的相同的“证”实行“病间辨证”(类似于中医“异病同治”的思路),且依此建立“病证结合”的证型,进行立法、组方、遣药。除采用中医宏观辨证的内容外,该模式还充分吸纳了西医疾病的病原学与病理生理学微观辨证的内容,从而达到单纯中医或单纯西医难能达到的“病证同治”“病证同愈”的最佳疗效。在一系列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研究中,该模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果。

责任编辑: 刘璟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