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脊学科的创立及其发展概况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5-06-03 内容来源: 中国网
四、学会成立及其对学科发展的促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委员会自2003年起,将韦以宗教授研究中医整脊学列入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在全国举办“中国整脊学高级研修班”培训主治中医师(含高年资执业医师)以上职称专业人员。
于2004年1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首届中国整脊学术交流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房书亭副局长和外事司长沈志祥以及来自美国、韩国、马来西亚和我国台湾、香港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2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作了报导,2005年5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召开“第二次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房副局长出席会议,并与参会专家一起建议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整脊分会。此建议得到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并报民政部批准。
2006年9月24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成立大会暨《中国整脊学》首发式”,国务院秘书局、专家局、中国科协领导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吴刚副局长和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近300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健康报》和《中国中医药报》对大会作专题报导,大会选举韦以宗任整脊分会主任委员,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王之虹、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院长周红海等10名全国知名专家担任副主任委员,以各省市共128名专家学者组成第一届委员会。大会同时举办《中国整脊学》首发式,此书由韦以宗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从而奠定了整脊分会的学术基础。
学会成立后,明确了中医整脊科的学科定义为:“中医整脊学,是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脊柱运动力学的新理论为指导,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用整脊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四大无痛无创疗法,对脊柱关节和椎间盘伤病并发脊髓、脊神经、椎动脉损伤以及脊源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因此,与美国脊骨神经医学不同,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和脊柱推拿有别。”(引自《2006—2007中医药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整脊分会成立后,作了以下工作,推动发展中医整脊学
1、行业标准化研究
2007年开始,学会启动中医整脊学科的行业标准化研究工作,在重庆市召开的年会上组职了40名专家审议中医整脊标准化的二大任务:一是正脊骨手法和牵引调曲法的规范标准;二是脊柱疑难病的诊疗标准。2008年5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就标准化的研究分工分别召集骨伤科主任委员、推拿科主任委员和整脊科主任委员作了分工,达成共识。脊柱劳损病和脊柱正骨调曲法由整脊分会负责。在此基础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于2009年8月正式下达标准化研究项目,并拔出专款。同年9月学会在贵阳市召开了62名专家参加的标准化研究专题会议,会议期间,针对国内中医治疗脊柱劳损病学派众多,一致通过依据《中国整脊学》的理论观点、诊疗技能作为中医整脊标准化工作研究的学术基础,审议通过了脊柱25种病,并明确了分工,审议通过整脊手法、牵引法以《中国整脊学》的整脊八法及牵引调曲法为主要方法,排除了一些地方流行的曾发生医疗意外且不科学的正骨牵引法,如:颈椎悬吊晃头法、颈椎兜颌旋转法、颈椎侧扳法,以及麻醉下正骨法和颈椎超过6Kg以上超重牵引法。对确认的正脊骨法和牵引调曲法明确了严格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2010年4月在山东即墨市召开第三次标准化研究专家论证会,25个常见病编写专家提供的编写内容进行逐个审议,形成初稿,并发出包括葛宝丰院士在内的15名中医、西医骨科专家、脊柱外科专家和神经外科专家,进行了书面评审,经作者修订后提交全国中医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审议,提出修订意见。于2012年9月经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第二次审议通过,同年10月由学会向全社会发布。
《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包括了规范的正脊骨十大手法和六种牵引调曲法,该《指南》发布后得到学术界的欢迎,不到二年印刷4次,发行量达2万余册,是中医系列指南发行量之首。
责任编辑: 刘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