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脊学科的创立及其发展概况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5-06-03  内容来源: 中国网

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秘书处

本文介绍中医整脊学科的创立过程及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成立的历史社会背景、国际背景和学术背景,以及学会成立后对学科的促进工作情况。

一、历史和社会背景

1、历史背景:中国传统医学对脊柱劳损病的认识有二千多年历史,我国著名中医骨科专家、全国中医骨伤名师韦以宗教授,在其研究《中国骨科技术史》(1983年出版)基础上,本世纪初,开展对中医整脊技术史研究,整理、发掘、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祖国医学对脊柱伤病的认识及诊疗经验,发掘历代正骨、针灸、推拿、内外用药及练功经验,特别发现自公元七世纪,我国医学对颈椎采取旋转正骨、颈椎布兜牵引、悬吊牵引及各种颈腰正骨手法,理清了历代诊疗脊柱伤病的历史源流。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继承发扬,且挽回我国脊柱手法的历史地位,产生国际影响,此研究荣获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三等奖。

上世纪70年代,空军总院冯天有医师在学习北京老中医罗有名旋转正骨法基础,结合现代医学,推广中医正骨疗法,名“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在国内外影响甚广。

自1934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Mixter和Barr合写的“累及椎管的椎间盘破裂”一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将19名腰背痛病人归因于髓核疝并经手术证实和命名“椎间盘破裂”以后,被人誉为开创了所谓的“椎间盘时代(dynasty of the disc)”,半个多世纪以来,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成为“金科玉律”般的病因病理学说。随之而起的手术切除疗法风靡全球。在国外已有专家认识到椎间盘手术缺点,据2001年美国骨科医师协会报导,其成功率分别是45%和54%,其中有35%需再次手术。

但现实告诉我们的是椎间盘手术后,由于椎间盘摘除或者消融,椎间隙变窄,椎体塌陷;另一方面,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结构力学紊乱,如腰椎侧弯,椎曲变直未能纠正,继发多个椎间盘突出、退变;手术创伤及出血引起的椎管内瘢痕组织增生及粘连;手术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引起脊柱滑移;手术破坏了脊柱的生物力学,从而继发创伤性骨、纤维结构增生;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后,后方软组织突入椎管并与硬膜粘连;脊柱融合术后引起的椎板增厚;手术不慎,椎管内遗留碎骨块。这一系列手术并发症、后遗症已经不断出现在报刊报导及学术期刊的论文中。

毋容置疑,椎间盘学说为很多伤病员解除了痛苦,但其导致诸多并发症、后遗症的最严重缺失,正如美国骨科医师学会会长Jamcs.H.Beaty指出:“切除椎间盘是为了缓解坐骨神经痛,但却不能恢复腰椎的正常力学问题。”而传统的中医正骨、推拿也可治愈不少颈腰痛,但由于未能恢复正常颈腰曲而复发率高,特别对于椎曲消失侧弯者治疗困难,而致高手术率,晚年椎管狭窄高发病率。这些问题有待研究发展。

2、社会背景:当前,脊柱劳损病一方面是高发病率,另一方面由于都是局部对症治疗,因此,是高复发率。据资料报导,颈腰痛的人群之罹患率现在已高达30%,在中老年人中罹患率高达70%,就个体来讲我国人群腰背痛在一生流行率是70%,其年发生率是7.4%,近期,《健康报》报导我国目前有5千万颈椎病患者,而且,正波及青少年。据武汉市调查8所小学,9所初中4681名学生,有颈椎问题学生占70.5%,其中有18.8%学生颈椎发生颈曲度异常(《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8月27日6版);而青少年脊柱侧凸症患病率占千分之七。据北京市调查,老年人患颈腰病居老年病第二位占43.02%(《首都医药》2007.5),而且,中老年人颈椎病导致颈椎管狭窄症和腰椎管狭窄症引起瘫痪已十分常见。因此,如何提高脊柱劳损病的防治,给伤病员提供专科的诊疗医师,已是社会的迫切需求。

责任编辑: 刘璟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