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脊学科的创立及其发展概况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5-06-03  内容来源: 中国网

 

3、用整体思维研究,提出“圆筒枢纽学说”和“脊柱轮廓平行四边形平衡理论”,为整脊法提供科学依据。

整体观与系统思维都是有机论思维方法,中医传统的整脊技术,利用脊柱整体的“体相”,而不局限于以局部的组织形态解剖为基础。综观传统的整脊手法,除一般推拿按摩之外,其余牵引、旋转、侧扳、悬吊、过伸、屈曲,均是通过观察“体相”,利用头颅、胸廓、骨盆作为力的启动点施法的。人体椭圆形的脊柱,躯体也是椭圆形,用体相概念将头颅、胸廓、骨盆喻为三个“圆筒”,传统整脊法牵、旋、扳均通过此三大圆筒作用于脊柱的小圆筒。在大圆筒带动小圆筒过程中,必有一关节起传导力作用。为此,利用现代解剖学和生物力学,通过对椎体关节突夹角测量,论证了颅椎枢纽关节、颈胸枢纽关节、胸腰枢纽关节和腰骶枢纽关节对相邻椎体的调控作用。从而运用此圆筒枢纽学说阐明了整脊手法的科学原理,为整脊手法的规范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传统整脊还有上病下治、内病外治、背病治腹的方法。根据脊柱四个弯曲力作用线的方向,按照牛顿第三定律,脊柱的轮廓可按几何图形绘成平行四边形。而附着于脊柱轮廓的肌肉走向以及上小下大的胸廓,组成的四维力学组织,支持此平行四边形的数学规律。临床上腰曲加大,颈曲也随之加大;腰曲变直,颈曲也反弓;腰骶角紊乱,寰枢关节也错缝;以及腹肌、腹内压对腰椎的稳定性作用等等,脊柱运动力学的客观规律,也是按平行四边形的数学规则调整的。脊柱轮廓四维结构对脊柱的稳定的重要性,也是脊柱伤病的病理依据。临床客观也是如此,脊柱不稳定产生病变,起因多为附着脊柱之肌肉韧带损伤。因此,对整脊提出“理筋”、“练功”为治疗原则方法,作为与调曲原则相辅相成的治疗大法。这一理论为临床诊断和上病下治、腹病治脊、脊痛治腹提供了科学依据。

4、中医整脊学科的形成

韦以宗教授带领他的技术团队,历时5年,完成了一系列尸体解剖,动物实验、X线动态观察和临床研究,用科学的数据论证了上述四大理论观点。在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篇,其中有6篇发表在《中国临床解剖杂志》。自2004年,新闻媒体报导中医整脊38篇,其中人民日报3篇,中央电视台4篇,美国加州中国医药导报5篇。编成进修班教材《中国整脊学》,2006年该书正式出版,后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

屏蔽此推广内容根据创新的中医脊柱运动力学理论为指导,韦以宗还运用整体方法论整合中医传统疗法,提出“理筋、调曲、练功”三大治疗原则;“正脊调曲、针灸推拿、内外用药、功能锻炼”四大疗法以及“医患合作、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上病下治、上病上治、腰病治腹、腹病治脊”八大策略的中医整脊治疗学。同时,通过总结既往脊柱正骨推拿导致严重并发症的经验教训,对历代正脊骨手法进行实验研究,提高其科学性,筛选出正脊骨十法和六种牵引调曲法,明确严格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经十年来,调查全国24家医院,应用上述正脊调曲法治疗10万余病例,无一发生意外。由于其安全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三大治则、四大疗法、八项措施和十大正脊骨手法、六种牵引调曲法,成为后来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主要内容。

运用上述“一圆一说两论”指导,全国15个协作医院自2004年至2006年观察病例6万余例,运用上病下治法取得治疗颈曲变小类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的成功;运用调曲法治疗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和椎管狭窄症96%以上的疗效。

中医整脊学作为一门中医学专科已经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 刘璟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