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脊学科的创立及其发展概况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5-06-03 内容来源: 中国网
二、国际背景
美国脊骨神经医学(Chiropractic)(创立于1895年,发明人D.D.Palmar)是以手法矫正脊椎关节为主的技术,是以脊柱保健、防治脊柱相关疾病为主。世界卫生组织于2005年出版的《世界卫生组织脊骨神经医学基础培训和安全性指南》一书,确定Chiropractic中文翻译为“脊骨神经医学”,在美国脊骨神经矫正师从业人员7万多人(属于专科毕业生(注:DC,doctor of Chiropractic, 脊骨矫正师,属于专科学历,无医生处方权),但其中少部分人员可能具有双学历),美国全国17所脊骨神经医学院校,现在已建立“世界脊骨神经医学会”,获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推广到40多个国家。
但是,在我国未开设整脊学研究之前,由于没有脊柱方面的专科,国际上曾误认为只有美国的Chiropractic,应用手法防治脊柱病。1998年3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手法治疗脊柱病”的国际大会上,我国香港中医学者上台发言介绍中医的脊柱手法,被美国Chiropractic的主持人赶下讲台,说中国没有脊柱手法。2000年3月德克萨斯州一个英文报纸发表文章,说中国的中医在美国从事脊柱手法治疗是侵犯美国Chiropractic的知识产权,并扬言要上诉法院,后随着《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和美国的华文报《中国医药导报》连续发表“中国传统医学整脊技术史”,有关学者将此文翻成英文和我国宋代(公元1150年)的整脊图转达给相关的英文报刊,才逐渐平息一场国际纠纷。挽回我国脊柱矫正手法的历史地位。
三、学术背景
中医整脊学科的创立是本世纪初,韦以宗教授在研究继承中医对脊柱伤病诊疗经验基础上,根据中医的原创思维理论,运用整体思考代替片断思考,用系统思考代替机械思考,用动态思考代替静态思考,从研究脊柱功能解剖作切入点,运用现代医学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脊柱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于2003年在《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发表“脊柱机能解剖学研究”,首先提出“中医整脊学”的学科名词,并首创“理筋、调曲、练功”三大原则疗法,同时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创立了著名的中医脊柱运动力学理论,同时,运用整体方法论整合中医传统的脊柱疗法,如此,作为医学一门专科所具备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技术基本形成。他所研究的脊柱运动力学理论分别是。
1、用有机论思维研究脊柱运动力学,提出“脊柱四维弯曲体的圆运动规律”。
中国传统有机论思维的宇宙运动观,基本规律是“圆”的规律。在人体运动中表现为动静、升降,围绕轴心运动的。
用中文“维系”含义的四维(四象)观察脊柱形态结构,从脊柱侧面观:有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是围绕中轴线的四维组合;从冠状面则有颅椎枢纽、颈胸枢纽、胸腰枢纽和腰骶枢纽的四个枢纽关节,围绕轴心线相互调节。在运动力学的动力来看,颈椎前缘左右各一组的前中后斜角肌,后面左右各一组的肩胛提肌和斜方肌组成颈四维动力。在腰椎,前面左右各一的腰大肌,背后是竖脊肌,组成腰椎四维动力,均维系着轴心产生伸缩、前屈、后仰、左右侧弯和轴向旋转八大活动度。
通过X线照片动态观察和动物实验证明脊柱运动是八个活动度,即纵轴伸缩、矢状面的屈伸、冠状面的侧屈、横轴面的旋转。脊柱的运动是围绕轴心的圆平衡,从资质研究解释了关系。
2、用系统思维研究脊柱机能解剖学,创立“椎曲论”。
从达尔文进化论或系统论的同构类比法,人类的脊柱与四足脊椎动物的脊柱有共同之处,也即人类从胚胎到新生儿至坐立行走之前,脊柱的大体形态结构与四足脊椎动物同是颈椎、胸椎和腰椎、骶椎在一个弯曲上。人类在坐立和站立行走后的发育过程中才逐渐形成腰曲和颈曲。通过动物实验和解剖学研究,论证了腰大肌是形成腰曲的主要肌力。
颈腰椎曲的形成是从出生后6—7个月开始坐,到1岁站立行走出现,至25岁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因此,椎曲决定了椎管大小、神经根孔的大小、方位以及颈椎椎动脉的走向。椎曲一旦发生变异,是因椎体及关节突关节产生位移。如此带动椎间盘纤维环的扭曲或撕裂,椎间盘突出,神经根、椎动脉受损,严重的椎管狭窄压迫脊髓。观察颈腰椎曲已成为临床诊断的客观指标。在治疗上,如果能调整椎曲恢复,症状体征随之消失,而且,复发率也低。颈腰椎曲既是生理的表现,也是病理的基础,诊断的依据和治疗目标。惟椎曲论,明确了整脊学的治疗原则是以调曲为主。调曲即使骨关节复位,对位、对线、对轴。椎曲论的发现和应用,使整脊临床产生质的变化,审因论治,整体提高了整脊临床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为非手术疗法提供影像学的诊断和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
通过颈腰椎曲改变类型的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有关椎曲测量方法,创立运用几何学弓形面积测量法。将椎曲改变分为五级标准,以指导临床为诊疗提供数据化的影像学的客观指标。
“椎曲论”的发现和创立,颠覆了既往认为人类脊柱四个弯曲体是300万年进化形成的观点,成为中医整脊学创新的核心理论。
责任编辑: 刘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