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统六经”学派:谨守病机的三境界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4-11-14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其实,很多教材上把“虚实夹杂”和“虚实错杂”列为同义词,甚至认为是一个词的不同说法,我们之所以用“虚实错杂”来指代少阳病、厥阴病,并非玩单纯的文字游戏,而是在语重心长地突出一个“错”字,给临床者一个文字上的警醒。

那么,少阳病、厥阴病的“虚实错杂”与普通的“虚实夹杂”有何差异?

我们把治病大法之“和法”,界定为治疗“虚实错杂”的这类特殊情况,也就是治疗“顾此失彼、左右为难”的特殊情况。其他“虚实夹杂”证的多重病机属于“因果关系”、“并列关系”;而少阳病和厥阴病作为“虚实错杂”证,其多重病机则属于“两难关系”。

换言之,倘若治疗普通的“虚实夹杂”证,单用治实或单用治虚之法,或许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而倘若治疗特殊的“虚实夹杂”证即少阳病、厥阴病,倘若单用治实或单用治虚之法,则不但不能取得一定的疗效,还往往导致病情因为顾此失彼而有所加重。

基于这种临床现况,我们才必须把“虚实错杂”的少阳病、厥阴病,从普通的“虚实夹杂”的“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的组合中“单列”出来。

至于少阳病和厥阴病的区分,我们通常在临床上把“实热或气滞在半表半里”,称为少阳病,如小柴胡汤证、四逆散证;而把除了少阳病之外的其他“虚实错杂证”,称为厥阴病,如逍遥散、半夏泻心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当归四逆汤等。

所谓“半表半里少阳证”,笔者认为是“在里”的特例,也就是说,病位:“在里之孔窍”(口腔、咽喉、眼睛、耳朵、鼻子等通常所云“既不纯在表也不纯在里”,即成无己所谓“半表半里”);或“在里之少阳经”(胸胁、胁下、头侧等),此时,病性既可以为纯实无虚(阳气盛),也可以为“虚实错杂偏实”。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通常把“病性纯实无虚,而病位在半表半里”归属进“病性为虚实错杂偏实,而病位在里”的类别。

笔者认为,虽然孔伯华对于六经的划分并无明晰的具体论说,但笔者的六经体系,与其“伤寒温病融会贯通”之六经定义或许有着深层契合,故撰此文求教于诸位贤者。

责任编辑: 刘璟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