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统六经”学派:谨守病机的三境界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4-11-14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从王国维说中医辨证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要经过三个境界。笔者认为,中医辨证在“谨守病机”的旗帜下,也有三个境界。
第一: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对应宏观辨证:治病大法(六经辨证)。
第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应常规辨证:病性病位。
第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应微观辨证:方证药证。
在中医临床中,几乎所有的中医同仁,都会为辨病性(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辨证等)、辨病位(脏腑经络辨证等)而“衣带渐宽终不悔”。并将病性和病位各自一分为三,病性分为虚实、寒热、气血津液;病位分为表里、上下、脏腑经络。而病性具体可分为阳气盛(实热、气滞),阴津血盛(实寒、水湿、痰、饮、食积、血瘀);阳气虚(阳虚、气虚),阴津血虚(阴津虚、血虚)。
而对于辨证论治的两极——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或许不够重视。
诚然,如果病性、病位清晰、典型,比如单纯的血虚证、典型的气滞血瘀证,相应的方药自然“手到擒来”。然而,临床更多见的是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气血津液兼杂、表里同病、脏腑同病。
此时,若要对病机有更清晰、准确的把握,就要在“常规辨证”(病性病位)的基础上,给予宏观的整体洞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和微观的一步到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宏观辨证,是具有“治病大法”高度的辨证大法,当然前提是要能够兼容并包所有病性病位,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跳出”具体病机,能对错综复杂的常规病机进行宏观俯瞰。
而微观辨证则是“病因、病机”的常见组合,直接以方证药证(乃至方证药证与方证药证的组合,如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合吴茱萸汤)的形式让医者“一步到位”直接把握具体的病机。当然,目前教材中提及的常用方剂,并未完全覆盖所有的微观辨证,尚需我们补足补齐“基本微观辨证”的“漏网之处”。
由此说中医辨证三境界,并无高低上下之分,也无先后顺序之别,三者乃是一体,只不过从不同入口“谨守病机”而已。
宏观辨证需要考虑三个问题
那么,到底如何用“宏观辨证(治病大法)”来统摄所有“病性病位”呢?笔者的考虑是,不管以什么来分,要解决几个不可回避的临床焦点:
宏观辨证要完美包容“八法”
运用临床八法多为,表证——汗;实证——汗吐下消;虚证——补;虚实错杂——和;寒证——温;热证——清。问题的焦点是:《伤寒杂病论》中特别强调的“汗吐下”,如何确定其阴阳属性?
责任编辑: 刘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