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肿瘤新诊法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5-09-16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四触诊法】

四触系触摸两耳软骨有无增生物(包括有无增厚和结节出现,而正常人耳郭平整无结节或增厚)、胃脘部(相当于中脘穴部位)、脐左旁(脐左距脐2寸左右处)、足弓(双足弓是否有压痛点)。四触诊法在以化瘀驱毒攻下为原则的肿瘤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

触耳 《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耳与脏腑经络有密切联系。现代针灸实践发现,在耳部有与全身各部分相对应的穴位系统,也就是说耳部就是整个人体的投影,所以身体某个部位有病,除身体相应部位有变化外,耳穴上也可以出现反应物,甚至耳软骨变形。

耳上反应物主要指耳软骨上某一部位增厚,但边缘较清楚,质硬而固定,有的捏之疼痛,大如小蚕豆粒,小如绿豆或小米粒,一个或数个,一侧或两侧耳郭出现。反应物部位多在耳甲腔的肝、脾等区。

耳软骨反应物的出现与肝气郁滞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肝郁深久,脏腑经络中气血运行障碍发展到壅阻蓄积不去的程度时的表现。临床凡见到耳软骨上出现反应物的患者,都有明显的唇爪青紫、舌质紫暗、瘀斑、舌下静脉怒张的表现。肿瘤病人气血郁滞比其他疾病患者严重,所以耳软骨反应物的出现率高,随着结节的硬度和大小的不同,机体患病的程度也有不同,具体为硬度越大,疾病也就越严重,而肝癌的恶性程度高,患者的存活期短,说明肝癌患者体内阴阳严重失调,癌毒蓄积更为严重。耳软骨结节消失十分缓慢,但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和痊愈,耳软骨结节变软变小是能见到的。

触胃脘与脐 触胃脘与脐是中医腹诊的内容,即触按上腹部相当于中脘穴处和脐左侧2寸左右处,检查有无板滞感、有无压痛拒按的情况。《难经·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徐大椿对这条文字的注释是:“脐左,肝之位也。动气,真气不能藏而发见于外也。牢者,气结不坚。痛者,气郁而滞也。”正常人腹软而平坦,无压痛。如出现胃脘板滞压痛,应考虑停饮或食积;脐左“牢”“痛”则是肝气郁结、癥瘕积聚停留的反映。

中医学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五脏之中,肝主升主动,对于气的升降出入有平衡协调作用,因此七情致病首先使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才导致了其他脏腑功能的失常。气机不通,最容易导致血行障碍,形成血瘀,产生癥积、肿块。因此用触摸法诊断:脐左触之坚硬而有压痛,是肝郁气滞的明显标志,胃脘触痛是肝木横土,胃气不降,停食停积的标志,则胃脐压痛就是行气破瘀攻下的依据,这是必须明确的。临床调查肿瘤患者,两触阳性者占80‰左右,进一步证明肿瘤的形成与肝郁、胃肠结滞有密切关系。

触足弓 由于足部是远离心脏部位,血压较低,血流缓慢,加之位置最低,地吸引力也有影响,使进入循环的有害物质很容易在足部沉积,造成沉积部位皮肤组织出现异常,皮肤赘生物,皮下颗粒,皮下硬结,这些都称为病理反应产物。阳性反应物对局部神经末梢的刺激会使局部皮肤产生疼痛或对触压敏感。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通过对大量病人的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肿瘤患者在足弓的相应部位出现明显的压痛反应,称之为足弓压痛阳性。按由趾指到足跟的方向,把足弓分为相等的三分,其所对应的病变部位分别是上焦、中焦、下焦。按其疼痛过程由轻到重记录,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信息。

【两条线诊法】

两条线是指口腔内两侧的腮线,可能为上下牙齿挤压所致,可出现在左右两侧或一侧,为青紫色或白色。它的出现常提示肝癌或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此法十分简单易了,故毋庸赘述。

三印、四触、两条线,是人体脏腑病变全息的缩影,有诸内必形诸外,脏腑有病必然在体表的某一特定分布区域内出现异常反应。抓住这一信息,就可准确定位定性指导治疗。

责任编辑: 刘璟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