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枸杞:掀起产业红盖头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4-09-28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哈西娃村的致富路

“哈西娃”模式在海西州都兰县人人皆知。5年间,贫困村摇身成为小康村,人均收入2.3万元,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余万元,这对于高原偏远穷困地区来说,着实是不小的成绩。

都兰县宗加镇哈西娃村牧民三吉卓玛与记者分享了他们村的致富路。2009年,哈西娃村里的19名党员首开先河,从县里诺木洪农场承包了50亩土地组织枸杞试种,并以每亩4000元的价格转租出去,当年实现收入20万元,一下子给全村人打开了一道创收大门。

2010年,哈西娃全村集体承包了1100亩农场耕地,在养殖红枸杞的基础上,请来外地农业技术专家探索黑枸杞、野生白枸杞的品种培育,那一年全村人均收入提升至9400余元,可谓人人有田种,人均种植面积有13.7亩。到2012年村合作社收入达200万元,人均分红已能过1万元。

哈西娃村的村民们并未局限于追求眼前利益,2013年,全村决定在扩大枸杞规模的同时,提高种植地周边生态环境水平,他们复耕了3000亩荒地,在种植地旁开设2条防护绿化带,还自筹38万元接入生产用电。

“城里人实行乡下游,农家乐。我们有草原风光、千亩枸杞林,还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一定能吸引到很多游客。”随后,村里扶持有条件的牧民,以合资入股的形式开办农家乐,还沿河建起家鸭野养厂。三吉卓玛家的“藏家乐”今年仅3个月旅游纯收入过万元。

2013年,哈西娃村人均收入达到2.36万元,5年前村困民穷的落后村变成了如今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余万元的小康村。哈西娃村民们就是通过枸杞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由单纯种植到农畜结合的产业转型发展成功之路。

产业发展带来综合效益

“枸杞产业发展带来的是综合效益。” 李建新说,整个海西州去年枸杞采摘用工达5.4万人,收入达4亿元,不仅解决了社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了收入。同时带动了加工包装业、物流业、服务业、旅游业发展。

李建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已实施节水灌溉的4万亩枸杞每年可节水0.28亿立方米,如果30余万亩枸杞全部采取高效节水技术,每年可节水2.4亿立方米,节水效益十分可观。“还有生态效益”,枸杞能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整体折算经济价值也很巨大。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最初的枸杞产业平台搭建。2012年,海西州政府主导成立了海西州枸杞产业协会,由李新建任会长,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专门部门强化专业化服务,上接市场,下连农户,搭建起生产和销售的桥梁。对枸杞种植户,由政府出资提供优质种苗,并给予一定生活补贴。村干部们被动员起来,率先在耕地里栽上枸杞苗。

同时,州政府打出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基地”,建立“政府+企业+中介+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推进模式,构建柴达木枸杞信息网络平台,大力宣传推介枸杞品牌等一系列“组合拳”,提升产业发展支撑水平。

为提升枸杞产业精深加工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海西州政府提出加快构建枸杞产业园区,建设以枸杞干鲜果、枸杞浓缩汁、枸杞颗粒制剂、枸杞提取物、枸杞酵素为主要加工内容的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园和枸杞种植、交易、初加工、科研(检测)四位一体的原料保障供应基地诺木洪枸杞产业园。

目前,全州已培育枸杞种植加工企业37家,已建成浓缩汁生产、保鲜、烘干、色选等生产线30余条。在格尔木、诺木洪、德令哈建成的3个制干基地,机械制干能力可达3万吨。

今年2月,柴达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枸杞现货挂单交易平台启动,依托市场门户网站,把现货挂单交易系统、资金托管和结算银行系统、仓储物流系统、会员交易大厅组合在一起,在电子商务平台下,枸杞质量,品牌标准、国家地理标识和质量追溯都能实现可控,柴达木30万亩枸杞的销路多了一种模式。

责任编辑: 刘璟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