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雪:倡伤寒温病融合的辨证学说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5-10-09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程门雪(1902年~1972年),安徽婺源人(今属江西),杰出的中医学家、教育家、临床家。1916年起,先后师从安徽名医汪莲石、江苏孟河名医丁甘仁学医。1921年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1928年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务长,兼任沪南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1935年悬壶于上海西门路宝安坊。

1954年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上海市卫生局顾问。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创建时为首任院长,兼任上海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共中央血吸虫病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时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上世纪60年代,他多次组织近代中医学术流派报告会,对当时上海中医界的学术争鸣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会后,由他主编的《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在全国广泛传播,影响颇大。

程门雪中医学术造诣很深,倡导寒温统一,认为“伤寒是基础,温病在伤寒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在临证运用时应取两者之长,不要过于拘泥,不应相互排斥”。在临床上将伤寒、温病理论和方剂融合起来,各取所长,灵活运用,治疗热性病和内科疑难杂症,效果显著。

程门雪著作颇多,有《〈伤寒辨要〉笺记》《杂病汇讲》《伤寒用下法之研究》《金匮篇解》《〈伤寒六经析义〉笺记》《阴阳五行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等。

【倡寒温统一】

程门雪在伤寒和温病研究方面都是中医界公认的大家,他一生倡导伤寒、温病融合的辨证学说。

在温病学说创立以后,伤寒与温病之争持续已久。继后又有寒温一体之论,但在寒温一体论中,又有以伤寒统温病的“伤寒温病学派”和以温病统伤寒的“广温病学派”的不同。程门雪伤寒受师于汪莲石,温病得之丁甘仁的亲炙,两学皆造诣深湛。他以实践为依据,提出伤寒与温病融合,然后根据辨证而用其方的理念。程门雪主张把伤寒和温病对热病证治的理论统一起来。他认为,叶天士的《温热论》是在张仲景《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温热证治和方药应用上,又是对伤寒六经证治的补充,两者绝不可孤立起来认识。早年他就在《未刻本叶氏医案》评注中指出:“天士用方遍采诸家之长,而于仲师圣法用之尤熟。叶氏对于仲师之学极有根底也。”因此,他决定从叶天士入手,以跻仲景学术之室,融会伤寒、温病证治方药,从而统一伤寒与温病学说,这对现代中医热病学的创立具有较大的影响。

程门雪认为:“伤寒本寒而标热,温病本热而标寒,病源不同,治当各异。伤寒是基础,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卫气营血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发展与补充。”他从退热、攻下等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认为:“伤寒用石膏、黄芩、黄连清热,温病也用石膏、黄芩、黄连清热,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轻清气热的方法,如金银花、连翘之类; 发展了一个凉营清热的方法,如鲜生地、犀角(现已代用)、丹皮、茅根之类。伤寒用下,温病亦用下,不过有轻重早晚之不同。在神昏谵语方面,温病与伤寒就大不相同了。伤寒谵语多用下法,温病增补了清心开窍法,如紫雪丹、至宝丹、神犀丹(犀角现已代用)一类方药,是非常可贵的。温病偏重于救阴,处处顾其津液;伤寒偏重于回阳,处处顾其阳气,救阴是一个发展。救阴分甘寒生津,重在肺胃; 咸寒育阴,重在肝肾,更是一个发展。其实伤寒由经入腑入脏,由表及里,与温病由上而下,并没有很多区别。我主张两者可以合起来,可以用于一个病人身上,而不能把六经和营卫气血分得太死,不要太拘泥。要胸有成竹而心无成见,拘泥是有损无益的。”

程门雪对于伤寒、温病学说,结合自己的经验,多有独到之见。他对李东垣、叶天士学说下过很深的功夫,但并不囿于脾胃润燥之偏,而是撷取其精华,加以实践运用。程门雪不仅对古今医学名著治理甚勤,亦喜在诊余之暇,披览稗官野史,对其中验案单方,亦加欣赏。由于他有惊人的记忆力,故能随时运用于临床之中。其学识之渊博,视野之广阔,取精用宏,于此可见。程门雪在治病过程中,辨证时细心剖析,周密考虑,处方时能采纳各家之长,加以灵活运用。程门雪治学严谨,学术上不分古今厚薄。他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金元诸家、温病学派,均深入研究,临床上尤善灵活运用仲景方。

责任编辑: 刘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