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门传薪之曾定伦临证录:“辛开苦降”理脾胃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4-11-05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重庆市名中医曾定伦在治疗脾胃病时,根据脾胃病多寒热错杂的病因病机特点,用“辛开苦降”法施治,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浅析如下。

后天脾胃,能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曾定伦说,饮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转化、排泄过程,早在《素问·经脉别论篇》就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上述论述说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虽与五脏六腑功能活动有关,但整个活动的中心是脾与胃。《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故自《内经》始,后世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

且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散精于肝”“浊气归心”“上归于肺”等过程均依赖脾脏的“运化”及“升清”功能,而“游溢精气”“下输膀胱”等过程均依赖于胃腑的“受纳”及“通降”功能。

脾为太阴湿土,其性喜燥而恶湿,主升,赖阳以煦之;胃为阳明燥土,其性喜润而恶燥,主降,须阴以润之。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以清代医家叶天士总结最为妥帖:“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和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的生理功能是饮食物消化、吸收、布散、排泄的基础。

脾胃如市,病寒热错杂,升降失常

“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李中梓《医宗必读》),饮食物均通过胃肠道,经消化、吸收,给机体供应营养;“胃肠如市,万物入耶”,《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无论是滋养人的“五谷”“五果”“五畜”“五菜”还是攻毒驱邪治病的药物,均是通过脾胃“服之”消化、吸收而起作用。故饮食物“辛苦甘酸咸”五味的偏嗜,药物寒热温凉的偏盛,都会影响脾和胃的生理功能,导致脾脏“升清”、胃腑“降浊”功能失常。

脾气亏虚,往往是引起“寒证”的原因,《素问·刺志论》云“气虚者,寒也”;而胃气壅塞,往往是发生“热证”的基础,《素问·刺志论》亦云“气实者,热也”;这种寒热的病机临床上表现为热则气盛,消谷善饥;寒则气衰,运化无力。故《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虚则腹满肠鸣,飧泻,食不化”,《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正是由于脾胃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两者多相互影响。

如脾为湿困,运化无力,清气不升,可影响胃腑的受纳和和降功能,出现纳呆,痞满,恶心,呕吐等症;反之如果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脏的运化及升清功能,出现腹胀,便溏等症状。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责任编辑: 刘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