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首创纯中药治疗艾滋病新路径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4-08-15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例1

徐某,男,64岁,2011年1月15日初诊。

患者于2011年5月20日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后,出现气短,疲乏无力,纳呆,腹泻,腰腿酸痛半年余;伴恶心,咳嗽,头痛,消瘦及皮疹、皮肤瘙痒等,舌红苔白,脉滑数,颌下淋巴结肿大。

CD4+T细胞的检测结果为:治疗前CD4+T为459;治疗3个月CD4+T为420;治疗6个月CD4+T为548;治疗9个月468;治疗12个月CD4+T为360;治疗15个月CD4+T为451;治疗18个月CD4+T为553;治疗21个月CD4+T为481。

病毒载量的检测结果为:治疗前病毒载量为11万;治疗8个月病毒载量为10万;治疗14个月病毒载量为3.1万;治疗19个月病毒载量为4.5万。

例2

马某,男,34岁,2013年3月18日初诊。

患者2011年8月1日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半年前始气短,疲乏无力,腹胀,腰腿肌肉酸痛,伴发热,自汗,盗汗,咳嗽,心悸不寐,皮肤瘙痒等,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CD4+T细胞的检测结果为:治疗前CD4+T为235;治疗3个月CD4﹢T为255;治疗6个月CD4+T为266;治疗9个月CD4+T为175;治疗12个月CD4+T为324。

病毒载量的检测结果为:治疗前病毒载量为2万;治疗6个月病毒载量为48。

但艾滋病人在中医药治疗过程中,CD4+T细胞和病毒载量数值在不同的治疗节点有上下波动,以纳入统计为病毒载量上升的患者为例:

冯某,女,51岁,2011年6月14日初诊。

患者2011年3月17日确诊,于两月前不寐,心悸,消瘦,伴手脚发热,盗汗等。颌下淋巴肿大,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CD4+T细胞的检测结果为:治疗前CD4+T细胞为530;治疗3个月后CD4+T细胞为420;治疗6个月后CD4+T细胞为561;治疗9个月后CD4+T细胞为590;治疗12个月后CD4+T细胞为532;治疗15个月后CD4+T细胞为425;治疗18个月后CD4+T细胞为487;治疗21个月后CD4+T细胞为448;治疗24个月后CD4+T细胞为510。

病毒载量的检测结果为:治疗前病毒载量为TND;治疗3个月后病毒载量为20;治疗12个月后病毒载量为80;治疗16个月后病毒载量为3.7万;治疗24个月后病毒载量为170;治疗31个月后病毒载量为490。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对CD4+T细胞和病毒载量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一些艾滋病出现的机会性感染患者,如白色念珠菌、皮疹及黏膜溃疡等中医药治疗也有较好效果,特别是肝炎及肝硬化病人不能继续抗病毒治疗时,中医药是简便有效的替代疗法。

动物实验证实低毒有效

急性毒性和药理实验由甘肃省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提供。一般认为,按体质量计算,小鼠1天最大给药量相当成人临床日用量的100倍则较为安全。在本急性毒性实验中,小鼠1日最大给药量为168g/kg,相当于临床成人每日用量的317倍,说明扶正逐毒丸临床使用是安全的,为今后开展临床治疗提供了保障。CD4的细胞计数目前被认为是评价艾滋病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细胞因子IL-2、IL-8及TNF则具有公认的调节免疫功能和抗病毒作用,通过本次动物实验可以看出,扶正逐毒丸对于T淋巴细胞亚群CD4细胞、CD8细胞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能够提高CD4细胞、CD8细胞百分数值,能够提高免疫抑制小鼠模型机体血清中的TNF和IL-2及IL-8的含量。结果显示扶正逐毒丸对于调节免疫抑制小鼠机体的免疫功能有较好的作用,为今后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慢性毒性实验中由兰州大学药学院生药学研究所提供。大鼠长期毒性试验显示:各剂量组长期灌胃后,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未出现生命体征及血液学、血液生化学指标的明显改变,大鼠的主要脏器湿重及脏器系数亦无明显变化,主要脏器和组织无病理改变。

病理组织检查分析各时期高剂量组与对照组中有1/15只大鼠的肺和小肠有相同的病理改变,分别为成年大鼠自发性症状和固定不及时而出现自溶现象有关,两者皆非药物特异性毒性反应。

其余主要脏器及组织系统尸解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病理改变。即扶正逐毒丸3个月病理学检查,未发现明显毒性靶器官。扶正逐毒丸在56g/kg·d高剂量(等效于临床成人量的106倍)下无毒副作用,实验大鼠连续服用3个月安全,可以为临床实验提供参考依据。鉴于本试验无明显毒性,故留存动物可免做病理学检查。

体 会

艾滋病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而且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艾滋病属于新发传染病,在中医文献中没有相关的记载,我们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论治。在临床诊治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感染者时,我们发现许多人没有临床症状(即使CD4细胞值很低,临床症状也不甚明显),无症可辨给中医药辨证论治带来了许多困难,无法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因此,我们从无处着眼,从有处着手。即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求之,虚者求之”的治疗原则,根据已有有效临床证据,按客观指标进行治疗。

艾滋病人的中医药治疗过程,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环境因素、心理因素、气候变化等,特别是吸毒人群及MSM人群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依存性差;有的患者因为心理负担过重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免疫力下降。此外,冬春季寒冷气候引起的感冒对治疗也有影响。这些因素均直接影响中医药的疗效,使CD4细胞下降,病毒载量上升。所以,在中医药治疗过程中应加强这些因素的治疗,以利于提高疗效。

(刘宝录 甘肃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专家组)

责任编辑: 刘璟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