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阳陵泉”解诸病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4-04-30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又为胆腑的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之病变。合穴是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肘、膝关节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曰:“所入为合。”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时好比各处的江河汇合流入大海一样。隋·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脏之气,故名为合。”

筋会阳陵泉,可主治筋病。中医讲肝藏血,肝主筋,是指筋脉有赖于肝血的濡养,才能主持全身关节的屈伸转侧活动,故筋与肝密切相关。若肝虚不能养筋,则发生肢体麻木,手足振颤,甚则瘛疭;只有肝血充盈才能“淫气于筋”,使筋得到充分的滋养。

《说文》解释“筋”作:“肉之力。”意指能够产生力量的肌肉,故可认为,筋病即指筋肉系统的病证。临床所见筋脉的牵引、拘挛、转筋、抽搐和关节的强直、弛缓、屈伸不利等,多属本穴的治疗范围。但笔者认为,阳陵泉穴在临床上的应用远不止于此。

痹 证

《素问·痹证》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当外邪侵袭经筋时,特别是风寒湿邪的入侵,经筋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病证,如筋脉的掣引、拘挛、转筋、强直、抽搐、肿痛等。

《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为筋痹。”说明痹证是经筋病的主要表现。另外《灵枢·经筋》篇将四季十二月配合十二经筋把痹证分为十二种,也说明了这一点。故筋会阳陵泉可治疗痹证,尤以下肢寒痹取效最捷。

痿 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而言。《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说明痿证病因与筋有重要联系,阳陵泉有通利筋脉的作用,治疗痿证确有效验。

有临床报道称:治疗1例进行性肌萎缩长达20年的,双下肢不能起立之病人,取筋会阳陵泉,配髓会绝骨等穴以強筋壮骨治疗8天,患者双下肢力量渐复且能自己起床坐立,并在携扶下行走。

半身不遂

俗称偏瘫,系指一侧肢体瘫痪不能随意运劳而言,是中风病的主症或后遗症。瘫者,坦也,筋脉弛缓,坦然不收,痪者涣也,气血涣散,筋骨不用。临床上半身不遂迁延日久,患者多发生广泛性的筋肉萎缩或強直拘挛,故半身不遂多可表现筋肉系统的症候。因筋会阳陵泉具有舒筋、強筋的作用,所以阳陵泉是治疗半身不遂常用穴之一,尤多用于下肢不遂。

鹤膝风

系膝关节部位肿痛的总称。《玉龙歌》曰:“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玉龙赋》说:“阴陵、阳陵除膝肿之难熬。”都说明阳陵泉能够主治鹤膝风,此为局部取穴法。《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膝者,筋之府也。”阳陵泉为筋会,具有疏利关节的作用,故可治膝关节病变。  

胁肋痛

阳陵泉能够治胁肋痛,尤对肝胆疾病出现的胁痛效果好。十二经脉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即《灵枢·海论》所谓:“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当内腑出现病变时,可通过经络的传注由里达表,因胁肋为肝胆之分野,故胁肋痛多属于肝,所以当肝胆发生病变时,取阳陵泉以达“合治内府”之效,脏腑安定,则疼痛自去。

责任编辑: 刘璟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