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振华健脾通阳利水治肥胖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4-04-17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国医大师李振华认为,肥胖主要因脾虚失其健运,致体内脂肪、痰湿郁积腹中,治疗关键在于健脾祛湿,通阳利水,使脾运化恢复,痰湿得以排泄,则肥胖自减。有患者服用李振华经验方健脾消脂汤100剂,体重减轻达25公斤。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以来肥胖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近年来肥胖不再单单是美观问题,还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据2010年我国慢性病年报表明,我国超重人群已达3.05亿,肥胖人群达1.2亿。
现代研究认为,肥胖的原因有多种因素,如遗传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精神因素、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等。在肥胖的治疗上主要是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能量的消耗来控制体重,这种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且效果较慢。
中医在治疗肥胖病方面由于其疗效肯定,且毒副作用少,中医减肥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对肥胖的系统的记载,如在《灵枢·卫气失常篇》就有:“何以度知其肥瘦?人有肥、有膏、有肉。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把肥胖之人分为肥人、膏人、肉人三种类型。又在《素问·奇病论篇》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出肥胖的病因是因为多食膏粱厚味之品而发病。以后历代医家对肥胖病各有发挥。总之,中医认为肥胖主要和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其病因病机主要有痰湿、气虚和阳虚等证。
我随国医大师李振华学医多年,他认为,肥胖病主要由于饮食不节,嗜酒肥甘,过食膏粱厚味等,造成脾虚,失其健运,导致体内脂肪、痰湿以及水谷之精微物质输布排泄失常而致病。脾虚后导致体内的气机升降失常,营养物质和水湿不能正常排泄,形成脂肪、水湿郁积腹中,首先形成腹部胖大,肥胖逐渐波及四肢和全身,甚至出现下肢浮肿。痰湿易聚中焦,阻滞气机而化热,气血瘀滞中焦,易先出现脂肪肝,甚至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等。湿阻气机化热,肝失条达,肝火上逆可出现高血压。由于血脂高,血液浓度高,动脉可提前出现硬化,从而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致脑血管意外(中风)等。再如临床常见的妇科病中,有因脾虚湿盛或感染而出现的下肢水肿、带下病、盆腔炎、盆腔积液;根据病理演变,湿阻气机化热可出现子宫颈炎、宫颈糜烂、阴道炎、泌尿系感染;如湿热阻滞气血,可导致子宫肌瘤、输卵管不通、卵巢囊肿、多囊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肥厚,甚至出现不孕症,个别患者还可转为癌症等。这些杂病丛生,其根本原因多与脾虚失治、水湿失其健运所导致的的肥胖有关。
治疗上关键在于健脾祛湿,通阳利水,使脾运化恢复,痰湿得以排泄,则肥胖自减。脾胃纳降正常,气血生化有源,则疲劳乏力,大便失常症状自消。疏肝不仅可恢复肝的疏泄功能,还可以避免肝木克伐脾土,以利脾之恢复,同时气行则湿行,湿去则湿热无所存。由于肥胖多湿多痰,痰湿为阴邪。故李振华对此病的治疗,以自拟的健脾消脂汤为基础方,重用桂枝以醒脾阳,助膀胱之气化,以利痰湿,同时重用泽泻,茯苓、猪苓、玉米须、生薏苡仁以利水健脾。患者服药月余,不仅体重减轻,其他病症亦可减轻或消除,精力恢复,无后遗症。此外,肥胖病虽在初期,常与高脂血症同时并见,甚至出现高血压,以上述方药可另加鸡内金,重用生山楂、荷叶。如便秘者亦酌加草决明、生首乌。一般通过一至两个月治疗,可使肥胖消、血脂降、痰湿去,肝、脾、胃协调,则脂肪肝不治可自愈或大减。本病到后期出现心、脑血管等疾病,往往病理复杂,可观其脉症,随证治疗。
责任编辑: 刘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