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4-04-01  内容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基本情况:

医院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所在地区:湖南省长沙市韶山中路95号

医院等级:三级甲等

是否医保:医保

简介:

本专科依托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科进行建设。传染科成立于1965年,是国内中医医院最早成立传染科、从事中医药防治肝炎研究的学科之一。1978年学科的研究项目“疏肝理脾片治疗乙型肝炎研究”即获得湖南省科学大会奖。1979年、1989年和2002年分别获温病学与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及中医内科(肝病)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为湖南省肝病中医药研究中心、1996年为国家药物(肝病专业)临床试验机构、1999年为国家肝病中医医疗中心、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国家局级重点中医专科、2005年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8年为重点研究肝病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目前还为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病、肝病二个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挂靠单位。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肝病研究,研制中药新药4个,主编中医院校本科教材1部,承担科研课题7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项,研究经费1000万元;获科研成果13项;学科设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卫生部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中医重点研究室。在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国内重要的肝病中医医疗、科研、教学和继续教育基地。专科集医疗、科研、教学和新药开发与临床研究于一体,设有单独的门诊(肝病、肠道、发热门诊)、病区和实验室,规模居全国同类医院的前列。

主要研究方向为:

学科主要有以下3个研究方向:

1.中医药防治慢性重型肝炎研究

(1)临床疗法与发病机理研究:上世纪70年代即开始进行中医药防治重型肝炎研究,90年代首次提出“瘀毒互结”是慢性重型肝炎的主要病机,“解毒化瘀法”为主要治法,研制“解毒化瘀汤”医院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2000年在国内创新性提出“阴阳黄”证型和慢性重型肝炎的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应用凉血解毒化瘀法及温阳解毒化湿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存活率与总有效率居国内领先。目前该研究方向承担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 1项,、厅级项目4项。2008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

(2) 辨证论治规范与诊疗方案的研究:学科注重中医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辨证论治规范化和诊疗方案的研究,研究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2008年与北京302医院等国内多家单位共同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专项《慢性重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结合治疗方案研究》,总经费4200万元。承担《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黄疸症中发病机理与辨证论治规范化研究》等省厅级课题课题2项。

2.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研究

学科从“八五”开始,较早在国内开展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承担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8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2项,研制开发中药新药4个,主要成果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了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病机及基本治法

首次提出“肝郁脾虚血瘀”是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基本发病机理,确立了慢性肝炎的基本治法—疏肝健脾、活血通络,在国内影响深远,学术观点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收录。

(2)研制开发了防治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系列中药新药

针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各个环节中肝郁脾虚血瘀的不同侧重,研制中药新药4个(三个获得新药证书),如:肝达康(疏肝理脾片)、乙肝宁冲剂、甲芪肝纤颗粒等现已成为临床中、西医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常规用药。

(3)率先提出了免疫辨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思路

首次研究发现中医补肾法能突破HBV感染后免疫耐受,对清除HBV有积极作用,目前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研制开发了医院制剂1个。

3.中药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及其合理用药研究

学科从“九五”开始系统研究活血化瘀药对不同程度肝损伤的毒副作用与治疗作用的对比研究,发现和血、活血药对肝脏无明显毒副作用,但破血祛瘀药物,应用于治疗重度肝损伤时,其毒副作用明显增大,但通过合理配伍可减轻其肝毒性。该项研究对肝炎患者合理应用中药、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该方向承担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

 

责任编辑: 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