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辛夷花为例认识传统瑶族医学用药习惯和医药文化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中医 -

以辛夷花为例认识传统瑶族医学用药习惯和医药文化

2025-03-06 14:0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摘要:本文以辛夷花为例透析瑶医药等传统医药的医疗思维、用药习惯和医药文化。以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方法分析瑶族火攻疗法用药辛夷花的功效和养生哲学,既从辛夷花透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传统哲学基础,又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分析瑶族养生理念和传统医学的发展,认为传统医学顺应自然之道养生,用药体现“致中和”的思想;强调身心同治、内外兼治、食疗与药疗相结合;传承需要守正创新,通过种植民族药材走生态文明之路,实现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瑶族习惯用药;辛夷花;养生;

中国传统医学是时间、空间医学,注重顺应自然规律,例如瑶族重视天人合一,医疗经验和用药习惯讲求天地人三元和谐。本文以瑶族火攻疗法用药之一辛夷花为例,通过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分析瑶医用药,结合顺应自然的理念来理解瑶族医疗思维、用药习惯和医药文化。

一、以辛夷花为例看瑶族习惯用药

生存依赖于自然,瑶族由对火的自然崇拜发展为用火治病。瑶族用火治病的形式是多样的,如烧灯火、烧药火、药棒灸、扑灰碗等,吸入疗法是瑶医火攻疗法的一种形式,可从口鼻吸入药烟、药雾、药水,主要治疗鼻病、上焦疾病、五窍疾病,方法是取辛夷花干燥花蕾配以瑶族地区诸药,以火燃之,从口、鼻吸入药烟;或煮药,从鼻吸入药水;或雾化药液,从口鼻吸入药雾。

吸入疗法是瑶族古老的从口鼻给药的治疗方法。《汉书》、《桂海虞衡志》、《岭表录异》《岭外代答》等古代文献均记载壮瑶少数民族从鼻饮酒、饮羹、饮药的“鼻饮”习俗。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详细记载具体的操作:“鼻饮之法,以瓢盛少水,置盐及山姜汁数滴于水中,瓢则有窍,施小管如瓶嘴,插诸鼻中,导水升脑,循脑而下入喉。富者以银为之,次以锡,次陶器,次瓢。饮时,必口噍鱼鲊一片,然后水安流入鼻,不与气相激。既饮必噫气,以为凉脑快膈莫若此也。”[]这段文字形象记载了山姜盐水鼻饮以醒神开窍的习俗。民族学家范宏贵教授的论文《鼻饮有当代民族学实证》、《中、越、老三国的鼻饮》认为古代骆越、乌浒、俚、僚等民族有鼻饮习俗,分布地理区域大致在今广西、云南、湖南、海南、越南一带。[]瑶族历史上也有鼻饮习俗,并与瑶族用火治病的习惯结合在一起,形成从口鼻吸入给药的治疗方法。笔者与广西名瑶医董明姣老师在瑶族医药调查工作中,了解到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枧头、平安、三江等乡镇仍有民间医生使用药物吸入疗法防病治病,如肝病、肺病等。

辛夷花的命名体现了药材辛夷的特性。辛夷,别名诸多,有木兰、望春花、紫玉兰、木莲、木笔、黄心、女郎花之他称,其花蕾形似毛笔笔头,有绒毛,入药时往往包煎或通过炒制去毛。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描述辛夷花的外观及命名:“花如莲,外紫内白,蕊若笔尖,故名木笔,一名望春,俗名猪心,本可就接玉兰。”[],古人从自然生发、阴阳五行角度释义辛夷之名。《本草乘雅半偈》释义为:“辛,新也。五行均等,故日夷。夷,平也,是以藏形咸辅,而辛平木用。”[]辛,新,万物之新生,《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人在元旦日以葱、蒜、韭、蓼、蒿芥,杂和而食之,名五辛盘。这里的“辛”就有迎新之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夷,平也。”“夷”即“平”之意。由这些释义见可,辛夷是令人五行平和的药。李时珍对辛夷之名的解释是: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这是从辛夷用药取材而命名,荑就是植物初生的叶芽,辛夷入药用初生含苞未放的花蕾。从口鼻给药的吸入疗法主要作用于上焦,应选取升散作用的药物,凡花者质轻在上,因而辛夷花能宣散上行,可治上焦之疾病,能温肺通窍、祛风散寒。

以瑶族火攻疗法用药之一辛夷花为例分瑶族用药。辛夷花是瑶族民间常用药之一,河南南阳市南召县是辛夷的原生地和主产区,被称为“中国辛夷之乡 ”,如今辛夷广泛栽培于山东、四川、江西、湖北、云南、陕西南部河南等地,广西也有种植。《本草崇原》认为辛夷始出于汉中、魏兴、梁州川谷,可见辛夷的种植在我国是古老且广泛的。虽然瑶族传统老班药“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以本草的藤、根、茎为主,但显然瑶医用药不仅限于104味老班药,尤其瑶族的先祖蚩尤生活在黄河 中下游地区,逐鹿之战失败后,蚩尤率领的八十一个部族由河南中原之地大部分往南迁,发展至今,广西成为蚩尤后裔民族之一瑶族的主要居住地,在用药习惯上,瑶医既保持着历史的传承,又因民族交融的相互影响,也会借鉴其他民族的用药。我们对民族药的理解,不能将其局限于只有某个民族才使用的中草药。华夏大地,物产丰富,中华各民族共享自然馈赠,利用丰富的动植物防治疾病。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产生了对同一植物的称谓及用药习惯的不同,形成了道地药材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二、花期与天时:瑶医用药与自然节律的吻合

“万物和谐“是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体现。

花期体现了自然节律。古书记载:律管吹灰,勾芒布令。古人通过观察阳气初升带动黄钟律管飞灰从而观察阳气升发和节气物候,以顺天时养身。《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云: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四季如约,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本草得自然之气,花开有期,风迎花而至,一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二十四侯对应二十四花信风。明人王逵在《蠡海集·气侯论》记叙了“二十四番花信风,盖造历始于冬至,察天气也;候花信之风,始于小寒,察地气也;辨人身之气,始于大寒,厥阴为首,察人气也”,花信风”始于梅花,终于楝花“。[]辛夷花即木兰,列为春分节气时段花信风第三位。传统医药从气的角度认识植物的药用,认为辛夷春华秋实,善守阴气以御寒;春感阳气而首发,得春木风阳生发之机,因此唐代《本草拾遗》说,药不能尽达者,此为之引也。

无论是游耕生计还是定居务农的瑶族,均观察物侯应天时进行农业生产和休养生息,形成“天地人”三元和谐的观点。善摄生者顺天时,应物候,安身心。人占风望气,食气入胃,调养生息,顺自然之运,生有可遵。瑶族文化受道教思想的影响,敬畏天地,注重人与自然节律的一致,例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瑶歌传唱以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正月立春雨水节,铁匠进山来打铁,打把锄头来挖地,开山挖地好时节;二月惊蛰春分节,阳鸟催春赶时节……”瑶族农历二月初一祭鸟节,认为祭鸟后,鸟不吃自家谷物,既保证收获又不伤害动物;三月三开耕节,为农业生产作准备,农历四月八日祭牛,为牛过生日,不允许吃牛肉,牛是瑶族进行春耕生产重要伙伴。瑶族与壮、汉等民族交错杂居,文化交融,也有"花为人魂"的生命观念。“花”贯穿在瑶族的生活中,例如瑶族“架桥求花”的求子、得子后还花谢神的生命仪式;民间仙婆请神仙姑,实际上具有花婆的职能,“床婆婆”有“护花”功能,瑶族的生命信仰中体现花的哲学。这就是瑶族的万物并育、万物和谐。

三、从瑶医用药之辛夷花看顺应自然的养生哲学:怡情与养身

民族医学是地方文化发展的产物,在瑶族文化的作用下,瑶族行医用药注重身心同治。例如瑶族的“盅“就是一种心理致病和生理致病,说明瑶族致病观念认识到病理、心理的因素均会导致人生病。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也体现了瑶医的身心同治[]。传统医学认为养生之法,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人顺四时而避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阴阳和谐而安康。唐宋文人以插花、点茶、焚香、挂画、听琴为雅事,赏花惜花,怡情养性,阴平阳秘,身心平静。瑶族的刺绣也体现瑶族美的生活和平静的心态。瑶族把自然山川,花鸟虫鱼绣在服饰上,好”五色斑斓“,绣花制衣,静心凝神,心平气和。因此瑶族之用药,既有怡情之性又有养身之功两方面认识辛夷花。

(一)辛夷花之怡情

辛夷花是传统文人墨客的心头好,入屈子李杜之笔触。玩味辛夷花佛禅境界最高的非唐人王维莫属,他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直指禅宗思想。无论拈花微笑,还是天花乱坠,或是佛前供花,均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花娇艳欲滴的红萼,体现“空“”寂“”静“”净“的禅境。明代画家沈周有《辛夷墨彩图卷》,笔法苍秀古拙,色彩浓淡分明。绘画是美的体会,静心构思,细细勾勒,层层尽染,身心愉悦,陆游诗云:“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赏花、挂画,是一种慢生活,木心先生描绘得很好:“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充满物欲的快节奏生活让人焦虑紧张,在超过身体负荷的工作和不良生活习惯中,由细微损害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累积导致质变,容易形成心脑血管疾病。《黄帝内经》所说上古之人百二十岁,也在于饮食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让生活慢一点,从容一点,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不焦虑的心境,慢慢看书赏画,慢慢抚琴,自然与从容,回归美好的人性和生活。

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刺绣是瑶族人记录历史、记录文化的一种艺术方式,瑶族把对自然的喜爱与尊敬以刺绣形式展现出来。瑶族服饰对花鸟虫鱼、山树水云的刺绣不是形象的刺绣,而是以十字花等抽象几何图形符号来表述。瑶绣中大量用八角花图案来表达瑶族的宇宙观、自然观。辛夷与做香料的八角都属于木兰科,花似莲花。八角花的刺绣图案表达瑶族对莲花、瑶山各种山花的喜爱,及瑶民豁达天然的性情,也体现瑶族对空间、时间的认识。文人绘画吟诗,瑶族刺绣唱山歌,性情开朗乐观,才能身心和谐,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无论禅宗空寂,还是道家玄默,还是少数民族的纯朴天然,都讲求去除杂乱焦虑,痴心妄念,适志恬愉,心态平和柔软,从而放松身体,脉象才能平和。

(二)辛夷花之养身

中国少数民族对本草的认识,虽受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形成本民族用药经验,但总体上并没有脱离中华民族文化及医药体系的大框架。因此,我们仍旧从中医传统知识去梳理辛夷花对身体健康的功效。《神农本草经》列辛夷为上品之药。上品之药多指无毒、能滋补养命、延年益寿的本草。辛夷“味辛温,主五脏身体寒风,头脑痛,面皯(䵟)。久服下气,轻身,明目,增年,耐老。”[]结合《神农本草经》及现代临床运用,辛夷具有祛风散寒、通鼻窍、辅助头痛、明目、治面䵟的功效。

传统医学以“气”为医学之本体之一,认为宇宙之本原为气,因此气也是生命的本原之一。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为三阴三阳之六气,甲己运土、乙庚运金、丙辛运水、丁壬运木为五运五行,又以五运六气之理,辨草木之性,合人体之气血精液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形成寒热温凉、升降补泄之功用。故《本草崇原》以气解释辛夷之药性,认为辛夷味辛臭香,苞毛花白,禀阳明土金之气化也。“《经》云:阳明者,胃脉也,其气下行,故久服下气,土气和平,故轻身。金水相生,故明目。下气轻身明目,则增年耐老”[]。因此列为上品之药,先秦屈原在《离骚》以之描绘隐士之向往: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辛夷之气之性之偏作用于人体,产生如下作用。

1、祛风散寒

瑶族视风邪与寒邪为致病的重要因素,民间流传百病因寒而起、“七十二风”之说,驱风散寒可用辛阳之物。辛夷感初春之阳气花开,花应春时之气而生少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认为少火生气,故其性温;又受蕴四时中气而性平,能治寒热疾患。《本草崇原》解释:因“阳明者土也,五脏之所归也。故主治五脏不和而为身体之寒热”,“阳明者金也,金能制风,故主治风淫头脑之痛”。《本草乘雅半偈》曰:“偏历四时之气,故形藏咸宜。举寒与热,四气在其中矣。有春气在头象,风木主色象。”[]所以辛夷花其气辛香,能入三焦上之肺、中之脾胃、下之肝胆,能行脏腑营卫,而生脏腑清气,薄而浮散,内祛五脏风寒,外辛温解表。

2、通鼻窍

瑶族重视对鼻窍的保护,古有鼻饮法,凡诸鼻塞流涕、香臭不闻,可用辛夷花入药。鼻为肺窍,又分布着阳明经,并上连太阳督脉以通于脑,通鼻窍则可治相关经络疾病。《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篇》说“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鼻渊病因为津气病变,通过开宣鼻窍、化气行津,恢复津气在三焦的正常运行。从口鼻吸入辛夷等药烟,引诸经清阳上行于鼻,通窍、清利头目。

3、治疗头痛

以辛夷治疗头痛仍是瑶族对“风”认识的运用。头者,皆由五脏精华之营,六腑清阳之气,汇聚之处,为精明之腑。瑶族认为受了头风,头部瘀塞则头痛。辛夷能生升气入脑窍,辛温行散,除风寒。因此,用于辅助治疗风寒头痛。

4、明目

五窍相通,鼻窍疏通有利于目窍,瑶族口鼻吸入疗法自然也作用于眼睛。目视万物辨五色,必赖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肝气条达,目得营荣,则明视。

5、治面䵟

瑶族身居深山,山水养人,瑶族姑娘皮肤多白晳光滑细腻,即使劳动耕作,也是日光晒成的健康小麦色。而䵟指皮肤黝黑粗糙,是一种病理现象,因身体五脏六腑之疾表现在颜面出现不正常的暗色、斑块。《药性论》载其“能治面生皯疱,面脂用,主光华。”《肘后备急方》说,“疗人面无光润,黑皯及皱,常敷面脂方。”辛夷花可治疗面䵟,因为辛夷引气上行,鼻窍通了,阳明经气血充足,则面色光洁明亮,就如屈原的《九歌·山鬼》描绘楚地山居女子“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的美丽形象,又从“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的诗句看到楚地挂桂枝、辛夷的习俗,可见常以辛夷、桂枝随身携带或养颜容,能气血通畅,窈窕动人。瑶族也有采灵香草、辛夷、艾草制作药物香袋佩戴或悬挂的防治方法。辛香之药辛夷还可制膏用于美容护肤,《名医别录》就记载辛夷“可作膏药”。现代医学认为,辛夷的挥发油具有有较强的抑菌、抗氧化作用。广西名瑶医董明姣老师善治皮肤疾病和养颜美肤,在临床中也十分注重研制、运用辛夷花等药材。

(三)辛夷花的运用经验与食疗

1、辛夷花的运用经验

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辛夷花运用广泛,仅《证治准绳》就记载了辛夷制成汤、丸、散、膏,[]除此,还可做成滴剂和雾化剂。

(1)包煎入汤剂。如《证治准绳·类方·卷八》记载的辛夷散,以辛夷、川芎、白芷、细辛、藁本、木通,防风,升麻、苍耳子、甘草组方,食后以茶清调服。治肺虚、涕出不已或气息不通,不闻香臭之虚证。辛夷汤以辛夷、川芎、白芷、石膏、生地黄、陈皮等入药,治肺气不利,头目昏眩,鼻塞声重,咯咛稠粘之实证。

(2)丸剂。《证治准绳·类方·卷八》记载辛夷丸,是用半夏,黄柏,滑石,牡蛎,苍术,辛夷,黄芩等组方,以薄荷汤送服。

(3)散剂。一是外用辛夷吹鼻粉。辩证论治,若偏于寒者,用辛夷与白芷、细辛、防风、苍耳子、薄荷配白芷;若偏于热者,辛夷配黄芩、薄荷、金银花,芙蓉叶、冰片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先用棉球将涕液揩干净,再取适量药末吹入鼻腔内。二是研粉内服。取辛夷30克,川黄连15克,连翘60克,微炒,研为末。每饭后服9克,白汤下,治酒毒引起的鼻内肿胀或生疮。

(4)膏剂。《证治准绳·类方·卷八》取辛夷、细辛、木通、木香、白芷、杏仁,和羊髓、猪脂熬成膏,再配龙脑、麝香。置入鼻中,治鼻生瘜肉。

(5)外用滴鼻液。用清水浸泡辛夷、鹅不食草、苍耳子等药材,再以清水煮沸,转小火煎煮半小时,取浓汁。或用蒸馏提取芳香水的方法,制成滴鼻水。滴鼻可治鼻炎,宣通肺窍,止浊涕。

2、辛夷食疗

瑶族注重食疗。瑶族作为山居民族,肉食的获取不容易,饮食偏素食和清淡,因此,本草与肉食同煮,是瑶族民间常用的养生和治疗方法。当然,食疗也是其他民族医疗保健常用的方式。

(1)辛夷花煮鸡蛋。辛夷花9-15克,鸡蛋3枚,水750毫升,放于砂锅内同煮,鸡蛋煮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吃蛋饮汤,可滋养扶正,祛风寒,通鼻窍,去浊涕。

(2)辛夷花煲肉。取干品辛夷花10克,瘦肉100克,清水600毫升。辛夷包煎,瘦肉洗净焯水后同煲20分钟即可食用。辛夷辛散温通,瘦肉味甘性平,滋阴、润燥、补血,适用患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

3、瑶医药对辛夷的创新使用

瑶医药的发展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效法经典和传统疗法基础上,不断创新,将辛夷花等各种药材制成药液进行火攻疗法,温通阳气,提升人体正气。并以辛夷等药材制成辛夷膏,制成面膜,配合火攻疗法,达到祛黄、退黑、淡斑、紧致皮肤的治疗效果。还有将艾叶、辛夷花等药材制成药棒,使用灸法治疗月子风头痛等脑窍疾病;在传统吸鼻疗法基础上以雾化方式进行创新,如在辛夷花基础上加丁香、小叶金花治肝部疾患,加金刚藤治鼻部疾患,或进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

四、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视角反思瑶医药的发展

1、顺应自然养生之道

瑶族医药等传统医药自古以来重视“天人合一”。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传统医学构架了人与自然必须是作为一种整体的医疗思想体系。自然是人类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自然的先在性与人类的对自然界依赖性,中国古人对自然崇拜,试图理解自然界及宇宙的最高法则,并称之为“道”,认为天人合一,天行有道,人体是小宇宙,与自然保持着一致性和协调性,人与自然之间所形成初始的时间空间结合形态,即“自然共同体”。人类形成语言,有了思维,创造文化,并“文以化之”,以文化的力量规范社会秩序顺应宇宙的秩序,也以此规范人伦,形成医学之道。中国传统哲学以气为本原,自然界的运作是有规律的,以音声来展现这个规律,即音律;从斗转星移来看,即历法,合为律历。又以太阳运行划分二十四节气,自然花草虫鱼遵守自然节律,便是物侯。人起居饮食,也要遵循律历,开展礼仪活动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之心,并遵照节气进行养生。例如瑶族的“尝新节”,农历六月初六庆祝丰收,唱山歌,把成熟最早的苞谷、稻谷等,摘下来做成饭食先喂给狗吃,然后全家才能进食。因为瑶族相传五谷是狗带来的,每逢丰收要感谢狗,也感谢自然对瑶族人的养育,这就是“万物和谐”。

2、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指导用药:用药“致中和”

瑶族与其他中华民族一样,以“一阳一阴谓之道”形成凡事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然而中国人对于阴与阳划分意义,不在于强调二者的对立,在于强调二者的统一关系,即阴阳的相互转化,和为贵,以“和”来统一阴阳。瑶族人乐观的性格体现在,对发生矛盾的事,往往以“容麻点”(宽容大度的意思)、“准得过就可以”(两方退让调和就行之意)的心态来处理,这是乐观长寿的原因之一。“中和”是世间万物存在的最佳状态,即矛盾论、度的哲学的运用,在阴阳的对立、消长、依存、转化动态关系中,矛盾对立双方处于平衡、和谐、稳定的状态,不偏不倚,不易不移。《黄帝内经》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体健康即阴阳平衡,气血、身心达到“和”的状态。中和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延伸。中和思想亦贯穿于中医疾病观、治疗观、养生观等各个方面。传统医药学对本草药性的认识,并不仅仅从功效认识药的治疗功能,而是认为而人、花木各有禀性。人得自然之全气,当患病时则出现偏性偏差,而草木得自然之偏性,恰好可以用来治疗人生病时的偏性。药有寒、热、温、凉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用以祛邪扶正,调整身体阳阴平衡,达到寒热中和、虚实平衡、动静平衡、升降调节,“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指导用药,结合时间、空间把握疾病动态,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3、运用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瑶医学强调身心同治、内外兼治、食疗与药疗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存在一切事物过程中。身心同治、内外兼治、食疗与药疗相结合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传统医学的整体观、阴阳思维、脏腑及情志的理论,主张形神合一,身心同治。瑶医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人有魂魄,各寄在各窍;传统医学所说的心理因素喜、怒、忧、思、恐五志,分属于物质上的五脏,喜-心、怒-肝、忧-肺、思-脾、恐-肾,这说明都认识到疾病的产生、治疗都与身心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庄子·达生》有个故事讲醉酒坠车而不亡的故事,说喝醉酒的人从车上摔下来,即使摔得很重也不会死去,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处于放松的状态,能抵御能力对于外界的伤害。可见精神意志对健康的重要。如果执念贪婪,沉溺于俗世的名利,人被外物驱使而“物化”“异化”,从而焦虑烦恼,有损健康。脏腑安则精神内守,而静心安神才能养生延年。瑶族文化烙印道家思想,生性喜好自然随性。瑶族人在对蚩尤、盘王的敬仰中,达到身心平衡。除此,瑶族人在悠久的历史和日常生活中沉淀了用饮食养生的智慧,形成内外兼治、食疗与药疗的方法,这也是从自然界总结规律、辩证法矛盾法则的运用和体现。

4、种植瑶药材走生态文明之路,实现瑶族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瑶族地区山清水秀,药材资源丰富,种植中草药既美化环境,又创造经济效益,真正带动当地瑶民走绿色发展之路,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在瑶族地区传统文化基础上,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瑶族地区走绿色发展之路,以瑶医药带动瑶族地区乡村振兴,实现瑶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5、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瑶医药的守正与创新

瑶医药的传承需要守正创新。守正,即继往圣之绝学,传承瑶医药学的智慧精华。创新,即认识到瑶医药知识立在朴素唯物主义基础之上,需要与时俱进,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其进一步发展,需要将瑶医药传统技法,结合现代医药技术和临床用药,将其现代化。因此,瑶医药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螺旋式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辛夷花为例分析瑶医用药经验和文化意义,透视传统医药文化及其发展,民族医学从过去朴素唯物主义的医学哲学基础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同时技法方面与时俱进,满足现代生活对保健的需求,充分发挥民族医药学在大健康产业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周霞,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本文为2024年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项项目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瑶族油茶文化研究”课题。


【责任编辑:李哲】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医肿瘤频道是中国网的重点频道,致力于促进中医肿瘤学术思想落地生根,宣传肿瘤行业最新资讯动态,促进中西医结合理论多维度落地帮扶,发挥中医药服务能力。

投稿邮箱:zy_zhongliu@163.com

品牌合作:88828053   QQ:22541427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