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视域下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中医 -

交叉学科视域下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

2024-12-09 12:2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研究是实现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及其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有效路径。本研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探索交叉学科与思政课立德树人标准的内在联系,藉由S-H-P范式挖掘交叉学科中思政元素,研究构建了交叉学科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的提质增效方法论模型,旨在解决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冷处理”之矛盾,以期为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研究范式转向提供理论基础及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思政政治教育;交叉学科;思政课提质增效

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研究是实现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及其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有效路径。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明确提出,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之新要求。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高校应“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分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政课教学改革转向交叉学科范式路向提供了政策保障。2021年11月30日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中再次提出要“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优化教学手段,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那么,如何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如何使各类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要求我们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而要抓住课程教学改革核心环节,例如:探索如何有针对性地提质增效、如何面向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讲好思政课、如何从其他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汲取营养、如何将其他学科体系中思政元素与思政课教学做有效链接、如何在交叉学科视域下探索思政课教学方法论创新,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已成为当前交叉学科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设伊始便以交叉研究样态出场,即被视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国内学界中,“交叉学科”概念是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人于1980 年率先提出的。交叉学科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的新兴学科,其方法论旨在学科与学科间建立有效链接,实现学科间协同合作。交叉学科视域下,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学科与专业学科之间如何实现协同合作、如何实现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亟需方法论指导。梳理国内现有文献发现,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领域关于交叉学科及学科交叉研究主要体现于思政课与课程思政两方面:一是关于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多学科交叉融合及范式研究。有学者提出要运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使继承性创新与集成性创新相结合,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范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空间和维度。另有学者提出要开展好、利用好高校其他学科门类的相关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融合,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二是关于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课程思政研究。有学者指出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下课程思政的理论进路有三,即要始终坚守思政本身的核心价值观念、要灵活运用多学科交叉融合资源、要系统推进研究体系与研究范式建构。综上,国内研究虽然呈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范式转向态势较为深度的关切,但既有成果多以理性思辨为主,实证研究不足,尤其是针对交叉学科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相关研究较少,面向不同学科专业的思政课教学方法论体系未能形成,教学实践也时常遭遇效能乏力的现实困境。而国外研究又因制度文化差异未能精准提供与中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匹配的方法论理论模型。置身于国家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双重时代背景下,基于交叉学科视域探索思政课教学方法论是适宜和可行的。

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OBE探索交叉学科与思政课立德树人标准之间内在逻辑关系。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简称OBE),又称谓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强调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的确定、达成方式以及达成度的评价。OBE教育理念是美国学者Spady W.D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至今已被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用于教育实践。Spady W.D认为,成果导向教育是“对资源和系统的调整,使之清晰聚焦于促使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得成功的实质性经验”。OBE理念强调以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为导向,这与思想政治教育 “立德树人”目标相契合。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典型的复杂子系统。实现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根本目的在于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综合性提质增效。OBE为交叉学科背景下中医药院校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之效能评价量身定制了立体化范式。在交叉学科视域下,专业课教育需要明确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达到的学习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也包括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提高。二是多学科融合与思政元素的融入。交叉学科的多学科融合特点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交叉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持续改进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OBE理念强调持续改进,通过反馈评价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和优化。在思政课中,同样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评价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接受程度和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持续改进,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交叉学科研究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生产过程中借鉴吸收多学科理论,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生产提供理论命题。因此,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研究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与思政课教学链接的核心思政元素,探索交叉学科与思政课立德树人标准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可视为本研究逻辑起点。

方法论创新路向确定。当下,交叉学科视域下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育改革涉及诸多治理问题,如不同学科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课如何融合?交叉学科视域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创新的方法论又是什么?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模型用于提质增效?本研究沿循“自交叉学科融合到教学效能提升”的方法论创新路向,探索交叉学科视域下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育方法论创新研究。

方法论选择:基于S-H-P范式探索交叉学科内含的思政元素。交叉学科视域下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关键在于科学方法论之选择。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聚焦于知识、能力及素质三个维度(即三维目标),本研究基于科学(Scientific,S )、历史(History,H)和哲学(Philosophy,P)三重逻辑,即S-H-P范式,探索交叉学科内含的思政元素,藉由探索交叉学科知识体系中思政元素建立思政课与不同学科专业大学生的有效链接。以中医学科专业为例,在点-线-面三重维度实施S-H-P范式,在S维度上,挖掘中医学理论载体之中医学家精神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融通的文化事件;在H维度上,挖掘中医学科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联的文化事件;在P维度上,挖掘中医学理论前提及其合理性及当代价值之判据的文化事件。

方法论模型构建:探索交叉学科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的提质增效方法论模型构建。基于因材施教教育理念,面向不同学科专业课程之三维目标,应用方法论创新使课程目标具象化、可践行,探索构建交叉学科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的提质增效方法论模型(如图1),有助于推动思政课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模型构建的基本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和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引入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持续改进与优化。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反馈结果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其中,交叉学科之“思政元素”可为不同层次、类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实现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图1 交叉学科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的提质增效方法论模型示意图

结语 交叉学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的关键不仅要建构方法论体系,更要解决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与教学过程中彰显的学生“冷处理”思政课程之间矛盾问题。本研究构建的方法论模型可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论创新提供参考,以期为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交叉学科研究范式转向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系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24LSZ061、省级重点课题“区块链赋能视域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2021JKZD19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孟凡芹(1976-,女),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政课教学与评价。

【责任编辑:李哲】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医肿瘤频道是中国网的重点频道,致力于促进中医肿瘤学术思想落地生根,宣传肿瘤行业最新资讯动态,促进中西医结合理论多维度落地帮扶,发挥中医药服务能力。

投稿邮箱:zy_zhongliu@163.com

品牌合作:88828053   QQ:22541427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