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遗保护先进典型】中国针灸学会:让针灸永葆“鲜活”生命力
2010年11月16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医针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遗证书
这一决定,如同一双饱经风霜的手在全球播撒下了针灸旺盛生长的“种子”。作为一种富含生命气息的活态文化,中医针灸申遗14年来,其传承和保护随着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语境的出现,不断创新和发展,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中国针灸学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和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在中医针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因此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完善工作机制,“活”在传承里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和宗旨,而传承人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喻晓春说。
针灸申遗成功时,四位代表性传承人程莘农、贺普仁、郭诚杰、张缙均已年过八旬,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积极开展传承保护工作,以文字或视频的形式,将四位代表性传承人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并记录下来,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和文献资料。
程莘农带教
此后,学会开展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标准和传承模式研究,推荐并入选了石学敏、田从豁、郭诚杰、张缙、李鼎5位专家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继洲针灸”“程氏针灸”等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类项目,进一步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
以程氏针灸为例,程氏针灸第三代传承人杨金生、程洪锋,第四代传承人程凯、王莹莹是主要的传承团队,对程氏针灸进行抢救性、保护性资料收集整理,包括历史实物、照片、手稿以及访谈和技法演示视频等,相关传承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这为程氏针灸的传承和保护打下工作基础。
2023年12月,中国针灸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大会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第一届中国针灸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非遗工作委员会将进一步做好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建设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平台,高质量助力针灸学科的传承创新发展。
为纪念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申遗成功,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每年11月16~22日举办“世界针灸周”系列活动,中国针灸学会积极号召所属各分支机构与地方针灸学会组织学术交流、义诊咨询、讲座展览、科普宣传等纪念活动,持续推动中医针灸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发展。
目前,很多推广针灸的品牌活动都已逐渐成熟,如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中国针灸学会年会以及“泰山论灸”“西湖论针”等都在定期、高质量地开展。中国针灸学会也一如既往地精心组织策划,在学术研讨中追求深层次的交流碰撞,积极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学会多次召开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座谈会,在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土耳其、意大利、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展”,不仅促进了中医针灸的国际交流,也提升了中医针灸世界认知度,充分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
强化科研临床驱动,“活”在创新中
“针灸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求我们原原本本保护,更要求我们通过创新,阐释针灸的科学内涵、作用机理和临床疗效。”如何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语境下保持中医针灸的永续生命力,这是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所长景向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科研与临床,是驱动非遗针灸创新的两翼。正因如此,中国针灸学会不断强化学术引领,强调临床疗效,为全国中医针灸工作者指明方向。
近年来,针灸高质量研究结果频繁登上国际顶刊,进一步阐释了针灸的治病机理、有效病种等问题。
2016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刘志顺研究成果《针刺治疗慢性严重功能性便秘的随机对照试验》,以临床试验的方式证明电针能有效治疗严重功能性便秘。
而在此前,认为针灸无效或只能起安慰剂效应的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占据主流。这一研究成果成为重大分水岭,改变了中医药研究成果难登国际顶刊的尴尬局面。
2017年6月,《美国医学会杂志》在线全文发表了刘保延和刘志顺牵头完成的电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漏尿量疗效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成果。该文通过500余例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了电针腰骶部两个穴位能有效控制女性压力性尿失禁。2023年6月,美国《内科学年鉴》在线发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妇产科主任吴效科团队针刺联合多西拉敏治疗妊娠呕吐研究成果,提示无论单纯针刺、止吐药,还是两者联合治疗,孕吐严重程度评分降幅均大于其各自的对照组。2024年9月,美国《内科学年鉴》发表成都中医药大学牵头开展的基于敏化穴的个体化针刺治疗慢性颈痛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实基于压痛阈值选择敏化穴可作为针刺治疗慢性颈痛的个体化选穴方案,且疗效确切、远期疗效好、安全性高。
在临床方面,针灸的治疗病种、服务人数也在不断扩大。研究显示,针灸涉及的疾病谱达到500多种,其中显效病种有80余种。2019年,中医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急诊人次分别达到2414.13万和100.21万,实有床位张数分别达到3.65万和0.10万张。在健康服务业方面,针灸在保健调理、美容减肥、消除疲劳等方面的功效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挖掘文化价值,“活”在传播下
针灸不仅能治病养生,还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质,闪烁着中华民族关于人、自然界和宇宙关系的认知实践的智慧光芒。
中国针灸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徐明元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具有亲和力的中国文化属性是其能够得到广泛认可和传播的重要基础。
用文化的火种,点燃针灸传承创新发展的燎原之火,浙江衢州已经先行先试。
在中国针灸学会的牵引带动下,杨继洲故里衢州的针灸文化品牌越叫越响亮。作为世界针灸康养大会永久性会址,衢州召开了三届世界针灸康养大会,持续加大杨继洲针灸医院建设力度,新建杨继洲针灸文化园、杨继洲针灸博物馆,成立衢州市衢江区健康产业投资集团发展有限公司,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获教育部批准设置针灸推拿专业,从医疗、文化、产业、教育等方面全方位支撑“针圣故里康养福地”的品牌打造。
“这也提示我们,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医针灸进行凝练和解读。”喻晓春说。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际传播视域下,针灸也是中医走向世界的“排头兵”。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治疗人数已达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113个世卫组织成员国认可使用针灸。
针灸走向世界,标准化是绕不开的话题。目前,针灸标准化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根据针灸标准体系表提供的数据,现已发布针灸团体(行业组织)标准97项、针灸行业标准4项、针灸国家标准32项、针灸国际标准64项,共发布各类针灸标准197项,形成各类针灸标准共同发展,共同促进针灸事业、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