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肿瘤,却栽在心脏!这种“抗癌神药”可能引发免疫性心肌炎?
“生了肿瘤,却栽在心脏?”,这句话对肿瘤患者来说并非危言耸听。各种新型药物层出不穷,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不断延长。但随之而来的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也受到关注。对于某些瘤种如乳腺癌的多项长期临床随访研究证实,其最终死亡率统计,心血管疾病甚至超过了肿瘤本身!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这种“抗癌神药”有可能引发免疫性心肌炎,死亡率可达39.7-66%!
6月27日,值第18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世界心脏病学大会召开之际,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联合举办的第三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临床诊疗学习班”正式开班,全国首部聚焦ICIs相关心肌炎的临床参考用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从基础到临床》同期发布。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表示,中山医院倡导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为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提供最前沿的医学指导,已于2018年4月开设了华东地区首个肿瘤心脏病多学科联合门诊。该团队是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致力于通过多学科合作,为肿瘤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精准的诊疗服务。
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种,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介绍,为帮助全国肿瘤患者共享上海优质医疗同质化服务,本期学习班将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各种心血管病变进行翔实阐述与讲解,加强心血管与肿瘤相关科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血管不良反应的诊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院长房敏认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发的心脏毒副反应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需要加强临床多学科协作,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优化的合理治疗。中医药对整体调节、减毒增效、调节免疫微环境和控制细胞因子风暴等具有独特的优势。从临床和机制上深入探讨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的机制,可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2022年我国新发癌症患者482.47万,即平均每分钟有9.2人确诊癌症。在葛均波院士的指导与支持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亚专科主任程蕾蕾教授带领肿瘤心脏病多学科团队开拓创新,在撰写发行我国第一部肿瘤心脏病学临床实践总结《简明肿瘤心脏病学临床指导手册》以及制作发布我国第一个、也是截止目前唯一的肿瘤心脏病多学科科普视频系列基础上,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这一世界范围内困扰肿瘤界和心血管界的热点与难点,组织编写了国内首部聚焦ICIs相关心肌炎的临床参考用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从基础到临床》。
该临床参考用书的发布将有助于将上海经验分享、推广给全国同行,帮助针对不同程度病情患者采取最佳的诊疗方案,提高其生存质量。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主任王肖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期临床研究病房主任张剑等专家均表示,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断推广应用,需要更多的肿瘤科和心血管科医务人员在肿瘤患者治疗前、中、后均关注心脏指标,一旦发现药物相关毒性及时诊治,在综合管理的前提下,为肿瘤患者争取更高的生存率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本次学习班课程吸引了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科、心内科、呼吸科等临床专家参会,课程内容由复旦中山肿瘤心脏病多学科团队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以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同道共同设计,聚焦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血管毒性反应,从基础研究、临床实践、药物应用等多个方面深入阐述,帮助更多的医生们熟练掌握免疫性心肌炎的预防、监测、鉴别、诊断、处理等各个关键环节。此外,学习班还首次新增免疫治疗与泛血管病变的最新进展。
为提升新质诊疗能力,帮助全国各地的肿瘤患者能同享上海先进经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多学科团队自2022年即在国内首次开设“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临床诊疗学习班”,邀请边远地区医务同道前来共同探讨学习,且全部课程公开向全国同道免费开放,迄今线上线下受众人群超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