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名家经验,凝中医共识,“西医大家话中医”分享座谈会在京举办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中医 -

谈名家经验,凝中医共识,“西医大家话中医”分享座谈会在京举办

2024-04-28 10:5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4月26日,“西医大家话中医”分享座谈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隆重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秦怀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部门和直属各单位负责同志,《西医大家话中医》丛书受访院士的团队代表、顾问,在京“西医学习中医”医师代表,省中医药管理局代表出席此次活动。

image.png

活动现场首先举行了高端访谈实录《大家话中医书系•西医大家话中医》丛书新书发布仪式。秦怀金副局长、张伯礼院士、韩济生院士、张运院士、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侯卫伟社长、《中国中医药报》社王淑军总编辑上台共同为《西医大家话中医》丛书揭幕。

image.png

在随后的分享座谈中,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副总编辑王君平首先主持高端访谈,策划参与本项目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同志、《西医大家话中医》受访院士代表、为丛书作序的院士、国医大师,以及省中医药管理局、“西医学习中医”医师,一同分享“西医大家话中医”项目进行过程中的难忘故事,谈谈自身经历与心得感悟,共话中西医的协同发展。

image.png

image.png

秦怀金副局长谈到编写这本书的初衷时表示,“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多年来,我在同众多西医界朋友接触中,深感西医尤其是中青年医生对中医药的认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做好这部分人的工作,扩大中医药发展的同盟军与朋友圈,对于营造更好的中医药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医药古老,但理念不落后,理论体系完整,临床疗效确切,是推动中西医结合和协同创新,开辟我国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方法、新范式、新赛道。希望此项工作能让更多人关注中医药、研究中医药,共同促进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强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挖掘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从中寻找原创灵感,产生出对世界医学有重大贡献的科研成果,是我国医学界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路径。”

image.png

张伯礼院士高度认同,认为在当前历史大背景下,总结并传播“西学中”专家学者经验的意义非凡。《西医大家话中医》的编写,是一件有意义的大事。我国有两套医学,中医和西医,这两套医学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人体的健康,它们各自有各自的优势,这些优势可以互补,但是不能互相取代。中西医结合需要高层次的有机、有序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以病人为本,最大化病人受益是中西医结合的最终目标,也是医学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一观念贯穿于《西医大家话中医》一书,致力于为病人谋福利,实现病人最大化受益的目标。

韩济生院士谈及个人亲身经历,从接到研究针麻任务时的难以置信,到亲眼见证临床实效的大为震撼,再到深入研究体会到其中深刻的社会意义,逐步成为用现代科学方法向世界证明针灸的开拓者。他认为中西医结合不是从理论上开始结合,而是同样的事实摆在那里,用中医来解释,还是用西医来解释,这就是他多年的工作。他强调科研精神与现代科技结合,推动针灸治疗精准化。呼吁用科学方法探索治疗规律,优化方案,为古老针灸学注入新科学内涵。建议年轻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将中医规律科学总结推广,通过严谨科学论证,优化针灸疗法,更好服务人类健康。

image.png

张运院士对《西医大家话中医》的立意深远、形式新颖大胆表示认可。他强调中西医的差异和思辨持续备受关注,“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在发展阶段,人是这个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我们现在对他的认识还非常肤浅,如果两套体系能够互相促进、找到共同的东西,着眼于人类的健康,就可以让医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他建议西医应借鉴中医的辨证思维,中医则可学习西医的科技诊疗手段,实现优势互补。回顾参与中药通心络研究的经历,20年后功效得到证实,这让他意识到即使不完全了解中医,也能为中医药事业作出贡献,凸显了医学跨界交流的重要性和成果的珍贵。

image.png

随后,“西医大家话中医”项目主访谈人、央视医学节目主持人安宁分享了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忘经历,并主持省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代表和“西医学习中医”医师代表共同参与的读书分享。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米银军和“西学中”医师代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赵研,分别分享了“西医学习中医”开展情况和阅读《西医大家话中医》的心得体会。

image.png


【责任编辑:李哲】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010-88828034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