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到底怎么“捂”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中医 -

“春捂”到底怎么“捂”

2024-03-11 14:13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句家喻户晓的民谚。《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也说“风者,百病之始也”,春主风令,入春后皮肤腠理疏张,易为风邪所侵,因此应适当“春捂”。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气温变化较大,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一旦遇到“倒春寒”,人们常会觉得自己“不像秋天那么抗冻”,特别是老人、儿童、产妇、慢性病患者,很容易受寒,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

春捂应该怎么“捂”

“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干舌燥,身体也不出汗,即便气温稍高,也不必急着减衣。如果觉得“捂”后身体出汗,则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反而容易受风着凉。

1.捂肚子

主要是捂肚脐,肚脐又叫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肚脐部位的保暖。

2.捂脚

都说“寒从脚下生”,所以膝足部的保暖也尤为重要,春捂穿衣可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秋裤先别着急脱。

3.捂背

中医理论认为背部属阳,而贯穿整个背部的督脉又被称为“阳脉之海”。后腰又为肾之府,胃肠道不好的人,千万不要急着把低腰裤穿起来。

如何科学进行春捂?

1.把握时机

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如感冒、消化不良等,会在冷空气到来之前捷足先登。因此,“春捂”的最佳时机应在气象台预报冷空气到来之前的24~48小时内为宜。

2.把握气温

研究表明,15℃可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即可不加衣物,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进行“春捂”。

哪些人群不适合春捂

春捂的原则更多适用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年轻人、抵抗力较弱的老年人、久病之人以及儿童。对于青壮年,尤其是体质偏燥热、阴虚或者湿热的人,春捂就不一定适合了。

健康小贴士

1. 除了衣着方面,饮食上的“春捂”也很重要,春天是阳气上升的季节,小伙伴们可以多吃水果和绿色蔬菜,有助于清解火热。多吃些甘甜的饮食,比如五谷中的糯米、黍米、燕麦、大枣,蔬菜中的南瓜、胡萝卜、菜花、莴笋、白菜等,既有助于肝气的柔和升发,又能补益脾胃之气。

2. 春季气温回升,细菌、病毒开始活跃,加之天气复杂多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有所下降,导致人们更容易换上感冒流感,这时在家中备上几盒连花清瘟就很有必要,连花清瘟融汇了中医三朝经典名方,对感冒、流感所致的发热、咳嗽、咽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都有帮助。

【责任编辑:李哲】

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电话:010-88828034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0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