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中青年医生梯队建设 进一步提升肝胆肿瘤诊疗水平
为助力癌症防控工作,推进科研成果临床转化,激励广大医务人员修医德、行仁术,用优质的服务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百济神州支持的第三届“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近期启动相关工作。近日,第三届“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肝胆肿瘤领域审议会线上举办,与会专家对入围肝胆肿瘤领域的中青年医生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继续深耕于肝胆肿瘤的临床诊断、科研创新等领域,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肝胆肿瘤诊疗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说,近年来,我国在肝胆肿瘤诊断和治疗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第一,重视“关口前移”,早筛早诊技术不断加强。近年来,以微小核糖核酸(miRNA)、循环肿瘤细胞(CTC)和循环肿瘤DNA(ctDNA)为代表的液体活检技术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和应用得到飞速发展。
“其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立的由7个血浆miRNA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记物,可将肝癌诊断率提升至88%,可有效鉴别肝硬化和肝癌。同时,巨大肝癌治疗技术取得创新突破。过去,巨大肝癌一期不能进行手术切除。”樊嘉说,“现在,我国创新了ALPPS(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治疗,即通过肝动脉结扎,将正常肝脏和肿瘤进行隔断,肝脏剩余部分便会不断增生,通常1-2周其体积可增加一倍,届时临床再将病肝部分切除。在系统治疗方面,通过靶向+免疫、双抗、双免疫等治疗手段,使肝胆肿瘤的治疗效果大幅提高。另外,胆道肿瘤临床研究也取得较大突破。以‘三联四药’研究为例,联合治疗方式提升了胆道肿瘤、肝内胆管癌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方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主任、中山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陈敏山补充道,“中国的肝癌患者类型与西方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照抄其他国家的临床经验,我们要注重积累中国患者的临床研究数据,不断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现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医疗机构、药企等机构在不断研发适用中国患者的创新药物,并取得了瞩目成效。”
早诊早治提高患者整体生存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这对肝癌领域而言,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国家癌症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蔡建强介绍,今年的肿瘤防治宣传周提出“全人群、全周期、全社会”,即从生命开始之日起,就应该重视肿瘤的预防,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早诊早治”。“这对肝胆肿瘤的防治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就诊机会,有助于提高患者整体生存率。”蔡建强说。
“当前,我国肝胆肿瘤防治尚存问题。例如,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是中晚期,影响了治疗效果,这提示全社会需要更加关注早诊早治。”陈敏山建议,提高恶性肿瘤“早诊早治”意识,需要政府、社会、患者等各方力量的努力。相关机构可通过制定政策和策略来引导大家主动进行早期体检,才能大幅提升我国肝胆肿瘤的防治效果。
为助力我国肝胆肿瘤防治水平的提高,樊嘉牵头编写发布了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肝癌转化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之肝内胆管癌诊疗共识》等一系列肝胆肿瘤防治规范性文件。“我国专家不断将临床研究进展以循证医学高级别证据融入指南中,对于提高我国肝胆肿瘤的诊疗和防治水平发挥着指导作用。此外,我们还成立了早筛早查专委会,保证肝胆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的规范性,大大提升了医疗质控水平。”樊嘉总结说。
发挥中青年医生中坚力量作用
“我国肝胆肿瘤病例多,且大部分就诊时已是中晚期。作为医生,我们必须要加强临床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案。”陈敏山建议,肝胆肿瘤研究领域的医生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用高质量研究探索解决临床需求,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科研成果。
蔡建强说,近年来,我国每年都在加大肝胆肿瘤的防治力度,例如,立足我国临床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肝胆肿瘤诊治规范。“中青年医生作为中坚力量,在肝胆肿瘤防治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例如,积极参与制定各种肿瘤防治策略、准则,以及推广指南和共识,彰显着中青年医生的责任和担当。”蔡建强说。
“中青年医生的一些创新思维、技术、方案,为我们修订《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等带来新思路。”樊嘉表示,希望中青年医生能够在技术、循证医学依据创新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助力提升我国在肝胆肿瘤诊断和治疗领域的国际水平。(赵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