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答卷”“四链”融合 智慧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
(中国网讯记者李哲)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复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等7个省份成为首批建设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目的是鼓励在中医药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
上海围绕“必答题”和“特色卷”,统筹推进中医药价值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全面构建“规划引领、内涵导向、系统评价、多元激励、提升能级”五位一体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制度链”。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闻大翔在10月12日召开的介绍上海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首先是提升中医药“价值链”,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改革,确定首批22个病种,创新中西医并重的医疗付费模式,实现患者、医院、医保、中医药多方共赢。而且,开展中药饮片全流程追溯临床应用试点,首批23个品种实现了全程追溯和优质优价。同时建立从饮片溯源到代煎服务的一体化质控链条。
记者在龙华医院药学部调研时了解到,该医院溯源饮片药材规格等级高于普通饮片,基本满足“三无一全”要求,即在中药材加工过程中做到无硫磺加工、无黄曲霉素超标、无公害(包括无农残超标、无重金属超标、无使用生长调节剂促进采收器官的生长),从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流通等全过程可追溯。此外,医院还接受患者委托,按医师处方为患者提供“一人一方”中药临方定制加工制作丸、散、膏等剂型的服务。中药临方定制技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按中药处方,制备浓缩丸剂和颗粒剂;采用共煎提取浓缩,使其更加符合传统汤剂的物质基础,充分体现辨证论治和个体化给药的精髓。
上海还激活了中医药“人才链“,打通了中西医结合人员执业障碍,出台了中医医师开展康复服务和非中医医师开展中医诊疗活动的执业管理规定,构建人才队伍多元组合的“大中医”格局。优化了中医药人才成长路径,将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与职称晋升进行挂钩,提高了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积极性。
在打通中医药“创新链”与“产业链”方面,上海也不断发力,印发了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与临床研究协同创新的实施意见,打造科创引领中医药发展新模式。同时,成立了“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创新中药转化联盟”,开展“中医药成果转化与国际推广基地”的建设,此举正是利用上海科创中心创新科研机构的机制与体制,以中医药标准化引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以国际标准突破贸易壁垒,对接海外的相关专业法规,从而探索中医药产品及服务合理合法地走向世界的新途径。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闻大翔还表示,上海在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始终坚持中西医同规划、同部署,不断完善中西医协同的制度保障,推动中西医同步发展,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实施了中西医协同高质量发展工程。
瑞金医院内的感谢信 伦晓璇/摄影
记者在瑞金医院获悉,医院依托“国家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上海市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血液科”项目,围绕临床关键问题,建立中西医协同特色鲜明,基于循证证据,以规范化治疗与康复一体的整合诊疗体系和协同创新平台,进行淋巴瘤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规律的系统研究,形成可推广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新方案,研发淋巴瘤中医创新药物的转化应用,并且制定了2023版淋巴瘤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随即出版《淋巴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这过程中,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相结合,研究开发智能化的中西医诊断和治疗系统,在肿瘤治疗领域全方位打造“智慧中医”。
龙华医院肿瘤科主任李和根 伦晓璇/摄影
龙华医院肿瘤科主任李和根向记者介绍,肿瘤学科在国医大师刘嘉湘“扶正治癌”学术思想的指导下,推广中医综合治疗防治恶性肿瘤,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为目标,充分发挥中医综合诊疗特色,并向记者展示该科室内一台神秘的“小机器人”—“中医四诊仪”,让中医的“望闻问切”也搭载了科技的翅膀。医生可使用四诊仪为患者进行舌、脉、面、信息检测和体质辨识。在医院,患者诊疗前后的舌图、脉图以及对应的量化结果会自动存入到患者电子病历中,并形成对比分析记录。在院外,患者通过小机器人检测患者居家舌脉数据,实现远程问诊和居家健康管理。
“小机器人”伦晓璇/摄影
科技创新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的重要改革任务,上海按照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中西医和多学科结合的原则,系统布局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探索多部门协同的政策体系构建,不断强化上海中医药科技创新的策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