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中医药科技工作者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他们刻苦钻研,为解决疑难问题建言献策;他们奋发创新,为中医药发展贡献智慧力量……今年5月,王阶、毕宏生、刘建勋、孙晓波、唐志书、商洪才、梁繁荣等中医药科技工作者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贡献出源源不断的科研活力,让中医药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王阶:
助力中医药破解“心”难题
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40余年,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阶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聚焦提高临床疗效、突出中医特色,利用病证结合,在中医证候标准化、冠心病病证结合规范化诊疗中成果丰厚,不断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根据自身经验,王阶开展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的客观化研究,率先建立客观化、定量化的血瘀证诊断标准,阐释冠心病血瘀证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开拓了中医证候定量化和客观化的研究方向,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了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同时,他还建立了以证候要素为核心的冠心病病证结合证治新体系,阐释冠心病介入术后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形成冠心病中医诊疗行业标准,并转化为国际标准。
此外,他还创新提出冠心病中医全程防控理论,按照“证候要素诊断—证候要素演变—疗效评价标准—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中医全程防控”的研究思路,开展16项临床研究(RCT),创新性地提出“痰瘀滞虚”是冠心病核心病机的观点,制定了冠心病证候及证候要素诊断、演变规律和疗效评价系列量表、标准,显著提升了循证水平和临床疗效。
毕宏生:
打造中西医结合眼科标杆
作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岐黄学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毕宏生潜悟中西结合医学41载,在我国致盲率极高的葡萄膜炎和发病率最高的儿童青少年近视两大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创立了新方案、新标准、新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视觉健康和防盲事业的发展。
为提高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毕宏生带领团队开展持续科研攻关,创建“四型分治,分期阻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探索出一条有效治疗的新途径,创建葡萄膜炎中西医结合防治新体系,同时创立葡萄膜炎中医理法方药诊疗系统,显著提升了诊疗水平。此外,他还首提全身与眼部免疫功能“双紊乱”和“双平衡”发病和治疗机制,使得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治愈率提高19.5%,复发率降低20.6%,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主持制定的相关诊疗方案在26省329家单位应用推广。
此外,毕宏生带领团队创立近视“肝肾-脑目”中医理论,首创五维“三级监测”系统、AI“三级预警”系统和用眼行为监测及矫正技术,同时首创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三级防控”方案。由此,在这些研究的支持下,3项RCT结果疗效显著,屈光度增长量分别降低27.3%、39.6%和28.2%。在国内外尚无遏制近视患病率持续攀升良策情况下,毕宏生的该项研究使防控示范学校患病率显著下降,打造的近视防控“山东模式”为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贡献了智慧和担当。其主持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等5项国家级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刘建勋:
探索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新模式
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40余年,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刘建勋教授坚持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医药病证结合药理学、中药复方功效评价、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刘建勋带领团队率先提出了中药复方功效研究与评价的新思路,根据中药复方的功效与主治,将中医临床病证的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技术与方法用于中药复方功效研究;制备符合中医临床病证特征的动物模型;开展整体、细胞、分子等多层次的药效学评价,构建中药复方功效研究与评价方法,建立反映中药复方特点的药效学评价体系。
在建立评价思路与体系方面,刘建勋带领团队首次提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的新思路,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新方法。先后以此方法评价中药新药20余种;建立了中医四诊表征、药效学指标群表征、分子标志物群表征的三种中药复方功效评价新方法,构建了83种模型、220项SOP组成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中药复方功效评价体系,极大推进了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中药复方功效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同时还建立了中药复方功效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新方法,实现了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突破,中药复方有效成分可快速明确,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范例,也为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研究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孙晓波:
助力中药材高质量发展
长期致力于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的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孙晓波在中药创新药物开发及大品种二次开发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针对中药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他融合多学科开展了以三七为载体的中药材大品种全产业链的创新性研究与产业化研究,提出“种好药、创好药、制好药、用好药”全产业链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原创思维,构建了基于整合药理学技术的中药复杂体系研究与中药大品种全产业链研究新模式。
与此同时,他还开创性提出“中药材种植精准扶贫策略”。利用药用植物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技术、人才,重点针对贫困地区、革命先区、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公司+农民落实到种植基地的模式,新增种植面积达10万亩,可期产值可达3亿元。
在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的研究中,他创立了阿司匹林联合理洫王牌血塞通软胶囊联合使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阿理疗法”,揭示了中西药联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优势和临床应用前景,成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研究中的典范,对中药大健康产业临床价值、科技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唐志书:
引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深耕中药资源新产品开发、中药制药适宜技术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等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唐志书不仅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等20余项课题,还制订药品、药材与设备等标准90余项,获得授权专利15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主编专著、教材5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硕果累累。
在创新中药产业发展方面,唐志书聚焦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科学问题,在主持承担的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等20余项课题支持下,率先构建了药食同源中药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模式,形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产业链,为中药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唐志书还研发转化了一批中药新产品,其中,益视口服液等6个产品已获国家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产值已近20亿元。
在人才培养领域,唐志书也在不断探索,其创建的“3+3+3”中药学“三有”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行业需求”三贯通提供了示范。
商洪才:
数字化赋能中医药传承发展
从传统中医到循证中医,再到“数智中医”,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常务副院长商洪才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了大量的科研和临床工作。
通过近三十年在中医药领域的深耕,商洪才致力于循证中医及数智中医研究,以方法创新突破中医药传承发展瓶颈,开辟了中医药证据评价与转化方法学研究新领域。创建以“规范产证-精准辨证-高效用证-智能验证”为核心内容的中医药循证研究“四证”方法学体系,推动中医辨治诊疗实践与循证决策模式的融合;提出基于核心病机的“证-病-方”整体评价新路径,明确中医疗效优势证据;牵头中医信息学国家重点学科,建立中药毒-效智能预测方法……以循证研究为根,商洪才从未停止过创新探索。
同时,他还主持开展多个高质量临床研究,明确了多项国际认可、中西医形成共识的疗效关键证据,明确了中医药在改善症状之外更能影响脓毒症、重症肺炎、心肌梗死、新冠病毒感染等重大慢病和新突发传染病的预后,有力推动血必净、丹红注射液等多个中药大品种的研发应用,为护佑人民生命健康和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硕果累累,但商洪才并不止步于此。他开始不断探索前沿领域,首次提出数智中医发展新路径,基于数智融合理念提出中药循证毒理学,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智中医广义望诊”,建立数智中医系列关键算法和平台,引领循证中医药迈向数智中医药。
梁繁荣:
擦亮中医针灸医学名片
躬耕杏林三十余载,世界针灸联合会副主席、国家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带头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首席教授梁繁荣致力于中医针灸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中医针灸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
围绕针灸穴位的科学基础,梁繁荣带领团队从穴位与非穴、本经穴与他经穴等多个层次证实了“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该研究首次系统、客观地回答了国际学术界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质疑,为针灸穴位效应的客观存在提供中国证据,促进了针灸国际化发展。同时,他领衔开展的高质量针灸研究成果和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InternalMedicine)等国际顶级期刊的系列研究论文,扩大了中国针灸研究的国际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合法使用与发展。
在标准制定领域,他牵头制定了中英文《贝尔面瘫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和《坐骨神经痛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第一批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示范,由WHO向全球推广。同时,他首次研发了集“大数据循证针灸决策支持平台-电脉冲治疗-穴位电阻检测”于一体的智能化、网络化针灸诊疗仪,创建了基于“云服务器+终端”大数据服务模式的“循证针灸临床诊疗决策支持平台”,已被全国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四川省70多家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引进,服务中医患者人群超过50万。
专注于针灸的传承与发展,梁繁荣让针灸诊疗理念更加通俗易懂,让针灸技术思想更加现代化,更科学地说明针灸治疗机制,让针灸成为“针”服世界的力量。
如今,众多科研者以数十年的专业基础,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助力中医药续写新时代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