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泉:关于强化优质中医资源辐射效应,提升基层医生中医药能力的提案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23-03-10 内容来源:中国网
我国81.47%的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宣教等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正在不断强化。但中医药服务能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突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尤其是乡村仍较薄弱,中西医协同作用发挥不够。中医药诊疗服务的特征和特点,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村镇医生拓宽对疾病的治疗范围和深度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简、便、验”,所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中“保基层、强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关键一步。
目前全国社区卫生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总执业(助理)医师数已达到979767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的总平均占比为18.77%,中部地区城市平均占比为13.68%,西部地区城市平均占比为29.45%,基层中医医务人员数量不足和专业素养不高逐渐成为限制基层中医药服务供给的一大因素。尽管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培训一直以来都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人员、资源等方面的相对不足,基层中医药培训教育还是存在一些“老大难”的问题。一是内容泛化,专业力不足,近年来优质中医药服务资源不足的现象逐渐凸显,传承创新工作面临压力,很大程度在于中医药传承过于保守,优质中医资源辐射力度不够,向基层医疗机构传授适宜技术和学术思想的主动性较差,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接触到的中医药培训教育内容过于扁平化。二是培训教育模式松散,缺乏系统性和可借鉴性,全国面向基层的中医药培训班五花八门,培训管理模式松散、传授内容缺乏系统性,难以复制推广,很多培训流于形式,给基层医务人员造成了培训压力却缺乏培训实效。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效利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的辐射,强化基层医生的中医药系统培训。
进一步完善发挥中医医联体和中医区域医疗中心的功能,强化优质中医医疗单位的中医药技术输出力度,发挥三甲中医院“龙头”作用,以职称、福利、科研等一系列政策配合宣传动员,引导更多专家、学术继承人前往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现场教学,通过亲身的“传帮带”实现中医临床思维、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的有效传播。
大力开展非中医专业医务人员的“西学中”培训,促使非中医人员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和适宜技术,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合理制定诊疗方案,提升非中医专业医务人员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在各类培训过程中构建系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扎实开展理、法、方、药四大能力的提升。“西学中”作为继续教育,强调以实用为主,聚焦基层适用性高、效果好的中医学理法方药的理论知识和适宜技术,实现短期学习后能迅速服务于日常诊疗。同时,也要不断强化“中西医结合”,倡导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
二、探索、总结、推广成熟中医培训模式。
单一化的课堂培训对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能力的提升效果并不显著,“封闭式”教学和“走教式”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封闭式”教学在三甲中医院或者高等中医院校等优质中医资源聚集地开展,力求系统全面地提升学员规范的中医诊疗技术,掌握中医特色临床适宜技术,拓宽学员对中医药的认知。“走教式”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授课教师进入基层医疗机构,运用实际患者培养学员中医药辨证治疗能力,提升中医药临床思维。学员走进三甲医院开展带教,提升学员的视野,采取“一对一”的带教形式,主要在内科、针灸科、儿科、推拿、皮科、妇科等基层高需求科室进行师带教培训。在师资力量的选配上,以副主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作为核心教育力量,讲课力求突出重点、精益求精,强调教授学生治疗疾病的关键方法,针对病种讲授经典方剂及主药应用,突出将小绝招、小偏方、特色技术、特有经验传授给学员。技术培训的同时配套职业素质教育,以杰出中医工作者、科研人员为研讨对象,向学员灌输以人民为本、服务国家百姓的行医理念,以及持之以恒学习钻研中医药的信念。
从政策上制定基层医生的执业范围就是中西医两种模式,没有必要进一步区分临床医师、中医师等,也符合《中医法》、《医师法》。
我们的经验表明,双培养模式下的学员已经逐渐成长为当地基层医疗机构的骨干,乡村小名医,其认可度、门诊量、满意度以及影响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有效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 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