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博物馆在南京开馆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22-06-21  内容来源:中国网

“求索上下千年长夜一束光,疾步修远百战归来再读书。”在大门口,就能看到这样一副激励浮针人要有理想、有抱负、有胸怀、有行动的对联;进入主厅,在印有“让针灸再次伟大”的右侧墙壁上,还能看到一块坡板造型,意喻浮针医学的发展也如同爬坡一样,需要浮针人奋力向上;踏过主厅,对面墙身赫然可见浮针的发展现状——国内参加过巡讲班的医务人员超过5万人,国际参加过浮针发明人巡讲班医务人员超过2000人,分布在世界各国……

6月16日,坐落于江苏南京的全国首个浮针博物馆正式开馆。浮针博物馆一期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征集、收藏展品几千件,并从中遴选了500余件作为首批展品展出。该博物馆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建设,并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会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符仲华教授担任首任馆长。

开馆当日,浮针博物馆首任馆长符仲华教授(左一)带领观众参观

“在浮针博物馆,大家可以清晰地了解26年来,浮针医学是如何坚持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四化’理念发展的。”符仲华告诉记者,建设浮针博物馆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收集散落的浮针医学相关纪念品来展示浮针医学发展走过的路,给浮针人以激励,同时让大众了解浮针医学。未来,博物馆还将不断完善场馆建设及展品种类、数量,把数千年的针灸演变过程物化展示,同时展示浮针在针灸发展史中的作用。

据了解,浮针医学于1996年6月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诞生。当时,广州增城一位顽固性网球肘患者,各种治疗皆罔效,符仲华医生受《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直针刺的“引皮乃刺之”和现代针灸腕踝针等启发,别出心裁地对患者病痛部位皮下进针,收获良效,从此开启一种全新的未知领域的探索,经过临床实践,发明了浮针针具,并不断完善浮针医学理论。在理论体系上,浮针医学不断创立了“患肌” “再灌注活动” “血环境不良” “气血新论”等理论,使得浮针疗法这种皮下浅刺、疗效立竿见影的针刺方法,并发展成现代针灸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分支。

符仲华介绍,26年来,浮针针具已经从第一代(FSN 1.0)更新迭代到第五代(FSN 5.0);从最早的《浮针疗法》出版,到去年的《气血新论》再到今年的《浮针医学再灌注活动》问世,浮针医学相关专著已出版十本,其中还有三本外文专著,一本中文专著重印了十六次,浮针疗法也被纳入了“十四五”全国规划教材;浮针医学相关的学术组织,现除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以及6个省级浮针分会,国际上还有加拿大浮针医学会(FSNAC)、欧洲浮针医学会(FSNAE)、大纽约浮针医学会(FSNANY)等4个医学会;自2012年开始浮针医学组织已连续10年召开年度学术会议,其中2018年学术年会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

“浮针为什么可以在国内外发展如此迅猛?浮针治疗仅仅作用在皮下,皮下没有大的血管神经,更没有重要脏器,操作安全,因而深受医生欢迎;浮浮针治疗的操作流程是标准化的,更适合复制推广;浮针针具不仅仅通过我们国家药监局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也通过了欧盟CE认证、美国FDA认证,以及加拿大的医疗器械认证和中国台湾的卫生器材认证,针具的合法认证,为浮针的国际化推广铺平了道路。让人振奋的是,就在开馆前两日,2016年就申请的美国浮针针具专利终于到手。”符仲华进一步介绍。

开馆当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还在博物馆举办了第九届福友会。医生们会在会上跟患者面对面交流治疗经验、问题和疗效,正是在患者的反馈下,浮针医生得知大幅度的皮下牵拉刺激是浮针疗效的保障,于是首创了扫散手法,并优化到标准化操作;癌痛患者告诉医生留针时疼痛明显缓解,但留置金属针有刺痛,精神紧张会有顾虑,于是有了治疗结束软套管的较长时间皮下留置;再灌注活动也是根据患者治疗时配合动作的疗效变化而创立的,后来医生发现这些动作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局部血循环,改善供血……因为患者的不断反馈,才促使浮针医生不管改进针具和治疗方法。

责任编辑: 李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