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22-03-29  内容来源:中国网

摘要:高等中医教育历经50余年的发展,基本完成了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科学教育模式的转换,以院校传统教育为主体的高等中医教育已成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然而,不少人对高等中医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质疑。因此,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依据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困境,结合实际,以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为核心,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对中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高等中医教育历经50余年的发展,基本完成了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科学教育模式的转换,以院校传统教育为主体的高等中医教育已成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根据我国创新驱动引领中医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1],针对目前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按照教育部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下称“赛院”)在培育中医学创新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

制订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按照“立德树人”和“三个面向”的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和广西医药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保持和发扬传统中医特色,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建立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医教育特点的本科生课程体系,培养和造就具有中医药、现代医药知识和技能、热爱医药卫生事业、思想品德优良、素质高和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探索适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赛院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召开教师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于2015年调整了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逐步修订完善。本次改革的重点为:确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对中医专业主干课程重新定位;对各专业课程进程适当调整;突出实践应用性课程体系结构;增加实践课课时比例。此次改革注重中医传承,夯实学生的中医文化底蕴,注重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在课程体系优化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逐步实现课程模块化建设。

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适应转型发展要求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教育部对新办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要求,适应社会医疗和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地方性和区域性特色。具体体现在瞄准医药行业的准入规则,以执业医师考核内容为基本规范,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为参照,充分认识和把握区域社会经济和医药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新要求,充分考虑人才的社会适应性,面向医疗卫生事业紧缺岗位、养老与养生保健等健康服务机构。

(二)整体优化,课程模块化

中医学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围绕赛院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主体,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在联系和教育教学规律优化现有专业(方向)设置,积极建设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专业群,整合课程模块和教学内容,构建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鼓励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课程模块。二是对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已修订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保证专业认证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点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三是从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岗位应用能力出发,对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改革。四是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等改革课程模式,精减课堂教学学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训练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赛院成立医学技能开放式实训室,科学合理地处理理论和实践、动脑和动手的关系,强化实训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五是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整合后纳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两大课堂互动互融,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育活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达到早临床、多临床,尽早转换角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体现个性化

中医学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共性的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一专多能”的需要,在保证专门人才基本规格和普遍要求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修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培养和成才途径。充分考虑学生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求,对部分课程实行分层次教学;在科学、合理、精选、优化以专业主干课程为骨干构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增加妇产、儿童、精神病诊疗护理等急需紧缺人才知识模块的选修课比例,以及强化医学等技能训练课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工作等,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为其自主学习、发展志趣和特长创造条件,改变“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辅修制度,促进跨学科、跨专业方向复合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又满足社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

(四)突出实践应用,注重创新教育

中医学是具有鲜明实践特点的医学体系,需悉心体验才能有所领悟[2]。尽管目前中医药教学快速发展,但实践教学环节尚显薄弱,至今尚未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专业型中医人才的需要[3]。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一体两翼”模式,“一体”为传统的公共和专业课程模块(含实验),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压缩理论教学时数,适当增加“两翼”的课时。“两翼”一是“行业执业准入技能实训和鉴定教学”课时,把增加课外技能训练和考核(院内执业技能考证)列入培养方案的各实践教学环节中累计学分。尝试推行实验和实训独立管理制度,推进实验、实训(院内执业技能考证)内容和模式改革和创新,增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增加开放实训的比例,建立技能实训(院内执业技能考证)俱乐部或会员制,使学生平时实训和考核的时间灵活机动;鼓励跨院系、跨学科选做实训。“两翼”二是“早临床多临床、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折算为创新学分。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角色转换、医德医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出发,对现行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整体、规范优化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见习实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中医学专业的能力结构要求,并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学习和教学环节设计中,明确课程和教学环节设计在学生能力结构培养中的位置和作用,构建有机统一、贯穿教育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生方面,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推进学风建设,改革课程模块,引导和培养学生反思批判精神,推进研究性学习,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把知识的学习过程变成对知识的研究探索的过程。教师方面,要引进新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有效推进教风建设,重视每一次课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如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非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鼓励第一课堂主动向第二课堂延伸和辐射。建立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规范管理,统筹规划,统一组织,单独考核,单独计算并列入创新学分;第二课堂的开设要增进学校的学术氛围,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支持学生开展创新性应用技术实验(岗位技能实训)、临床诊疗计划和诊疗模拟活动等,促进学生由学习知识向发现、发展知识相结合的转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使学生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五)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中医学要发展,就要对中国的宗教、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有所涉猎,才能够谈得上研究和发展中医[4],遵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原则,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人文社科教育,加强文理交叉渗透,积极面向理科学生开设哲学、社会科学方面课程,面向文科学生开设自然科学方面课程,专业课程教学中要体现和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适应世界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加强医学生人文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增设医学人文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人格尊严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推进素质教育。

三、结语

针对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困境,联系赛院中医专业教育教学实际,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以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引导;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中医的传承能力和思维能力,应用型的中医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七年的实践,有效提高了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赛院将进一步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作者及单位:苏丽丽,洪能琨;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潘华峰,赖秋华,任金玲,葛昕,严艳.创新驱动下中医药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25-26.

[2]王齐国,徐测梁.中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疆中医药,2010,28(1):46-48.

[3]王斌胜,于京平,于东林,隋得志,于晓飞,丁宝刚.中医学专业本科贯通式实践教学的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5):152-153.

[4]王新陆.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83-90.

责任编辑: 李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