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宝藩
治病常体病人心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8-11-15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

沈宝藩,第三届国医大师。行医50多年里,他始终将自己看作一名战士去攻坚克难。他主张中西结合诊治内科疾病,钻研“痰瘀同治”疗法,在诊疗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每次坐诊,他总是“早到迟退”,扫一眼估计出患者人数,超了就嘱咐要多挂些号;对待病人,他不开大处方,尽量不用贵重药。他常说:“只有充分体谅到病人的痛苦,才会千方百计地钻研医术。”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挂号处,有一条队伍总是排得很长。这些患者,都是冲着一个大夫来的,他就是该院主任医师、第三届国医大师沈宝藩。



由于挂沈宝藩号的人太多,挂号处将这些患者单独归为一列。慕名而来的、康复而去的患者里,都有人说:“他是为我们病人而生的好大夫。” 


不讲大道理,医德就是将心比心 


时值正午,离下班时间不远了。眼看队伍里还有很多病患,上班就已提前了半小时的沈宝藩,又给自己加了不少号。不用说,今天又是“早到迟退”。 


挂号处的人,对沈宝藩的工作节奏也是习以为常了。“他每天早上过来扫一眼,就能估计出人数。要是人数超过了正常的60个号,他就小声交代我们今天多挂些号,让这些患者都能看上病。”挂号处的员工说道。 


遇上外地患者,沈宝藩更是不封顶地补号,“到乌鲁木齐来看一次病,不容易。吃饭住宿,都是额外开销。”初诊时,沈宝藩往往会告诉外地患者,下次来找他看病,不用提前一天赶来排队,坐当天的车来,就能补号。 


“别让人家空跑一趟。”这是沈宝藩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每天的门诊量一般都在70人至100人,最多的一次甚至有130多人。 


“不开大处方,尽量不用贵重药。”这是沈宝藩从医50多年的原则。沈宝藩的学术继承人胡晓玲,自打跟师以来,就被要求掌握常用药材的价格,开药方的时候要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尽量使用便宜药材。 


有位同沈宝藩相识30多年的老患者说:“沈大夫瞧病,都会问问经济条件怎么样。要是不大好,他就想方设法帮你省钱。有时候我一个星期的药才几十块钱,但是效果却不打折扣。” 


沈宝藩自己研制了几种药,因为疗效显著,不少药企想要收购专利,但都被他拒绝了。 


“收购专利,好处就只归厂家和我自己了,不能为医院创造长期价值。而且一旦出售给药企,很可能会宣传炒作、重新定价。那样,我可能是赚到钱了,可经济条件不好的病人咋办?这个药他就吃不起了呀。”沈宝藩说。 


沈宝藩的案头,放着一本1995年出版的书。那是曾昭耆所著的《做一个好医生》,沈宝藩看了很多遍,做满了各种标记和标注。很多段落被他用线条画出来,又加标了五角星。有些书页,还被他折起一个小角。 


“讲医德,用不着说什么大道理,需要的仅仅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这段话,是他与案头书作者的共识。他常对学生讲:“只有充分体谅到病人的痛苦,才会千方百计地钻研医术。” 


医生是战士,每一天都在攻克堡垒 


“面对束手无策的家庭、痛苦不堪的病人,医院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医生就是战士,每一天都在攻克堡垒。”沈宝藩说。 


从医以来,沈宝藩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到一小时上班,先去自己负责的病房逐一查看,解答各种问询,再回到办公室,思考如何为患者出现的状况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1986年,时任新疆草原研究所所长的向其本脑溢血发作,陷入深度昏迷,生命垂危。经过手术抢救,虽然脱离了危险,却一直呈植物人状态。为了唤醒病人的大脑,沈宝藩用他的“痰瘀同治”法进行了治疗。昏迷了37天的向其本,终于挣脱死神的纠缠,慢慢睁开了眼睛。 


“这是一次中西医结合的抢救,打破了门户之见。”沈宝藩有西医学习经历,后转学中医,非常赞成中西结合,“西医有西医的优势,中医有中医的长处,要各取其长,互补其短。比如心脏问题,西医通过安装支架,中医讲究后期调理恢复。” 


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沈宝藩擅长运用中西医两法,诊治内科多种疾病。尤其在诊疗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阐述了“痰瘀同源”“痰瘀同病”“痰瘀同治”的理论,学术思想自成一派,引起了同行专家的关注和认可。 


只要你想学,我单独给你上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沈宝藩每年都参加巡回医疗。每到一处,他都会临时培训几个基层医生,教他们必要的抢救技术、打针换药等,以便在缺医少药的农村为当地群众的健康筑起一道保障。这些基层医生中,不乏勤奋好学、开起诊所的,如今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大夫。 


带学生,沈宝藩是出了名的严格。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允许学生听课迟到,而他自己更是如此。在他的鞭策下,12位学术继承人中很多都成了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2007年,沈宝藩的学术继承人王晓峰、胡晓灵获得了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王晓峰还曾获得“全国杰出的优秀女中医师”称号。目前,还有20多位医生跟着沈宝藩学习,有的已追随了10余年。 


沈宝藩还曾开设过“一个人的课堂”。陆桂英,就是那唯一的学生。40多年前,西医出身的陆桂英调到自治区中医医院工作,师从沈宝藩。但她完全没有中医基础,只靠自己学习,很难取得效果。 


“只要你想学,我就全力教你。你家住得近,我上班又早,你辛苦一下,每天提前来,我单独给你上课补基础。”为陆桂英量身定制的小课堂就这样开课了,从中医理论基础、中医内科常见病到常用中药方剂,沈宝藩都仔仔细细讲了一遍。将近一年之后,陆桂英通过了沈宝藩的考试。沈宝藩向医院提交申请,让陆桂英拿到了处方权。后来,陆桂英工作表现突出,被任命为病房主任,还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沈宝藩还经常强调:“得多培养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医生,为更多少数民族患者服务。”他曾把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承学习班设在和田地区,给参加学习的100多名学员每人赠送一套《沈宝藩临证经验集》。 


“一个人的医术再高明、本事再大,能诊治的患者也是有限的。天下那么多的病患,怎么办?”几十年的工作中,沈宝藩深刻体会到,中医药事业要发展,必须要有一大批人去学习继承、发扬光大。如今,不只沈宝藩依然活跃在门诊一线,经常到各科室带教查房,他的学生也遍布全国各地,传承着中医。“让他们都成了才,中医药事业才能越来越好,造福更多的患者。” 


责任编辑: 李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