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中医馆明年覆盖乡镇卫生院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7-06-05  内容来源: 南方日报

惠州中医馆明年覆盖乡镇卫生院

惠州中医馆明年覆盖乡镇卫生院

越来越多中医疗法在基层医院得到应用。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2016年9月,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在惠州罗浮山举办,为惠州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契机,在大力推进市县(区)两级公立中医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建设的同时,基层医疗机构成为中医药服务快速发展的另一阵地。

据了解,目前惠州全市已建成基层中医馆66间,村级卫生室1331间中能提供中医服务的有1155间,占86.7%,能开展中药、针法、灸法、推拿、刮痧、拔罐等6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根据相关规划,全市乡镇卫生院将在2018年全面完成中医馆建设任务。

中医来了输液、药品比例齐降

刚满周岁的孩子发烧咳嗽了好几天,还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焦急的母亲带着他在村卫生站开药,但由于孩子对打针吃药比较抗拒,病情迟迟不见好转,而且打针吃药后,孩子睡不踏实,导致生病期间大人和孩子精神都很差。

辗转之下,经朋友介绍,这位母亲带着孩子到镇上的卫生院中医馆就诊。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为患者采用穴位贴敷疗法——将调好的药膏贴在孩子腹部神阙穴上,既没有打针的疼痛也没有吃药的苦涩,孩子很配合,用过两贴药后,发烧呕吐等症状基本消失。

这是发生在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潼侨镇卫生院的真实事例。笔者近日走访惠州市内各乡镇卫生院发现,许多乡镇卫生院都已经配备中医馆,有些甚至已经成为特色医疗品牌。以上述卫生院为例,该院创建仲恺首个中医服务团队,团队现有17人,主要负责中医门诊、住院治疗及康复理疗工作。

该院院长罗立勇介绍,在中医药特色的推动下,该院业绩节节攀升——据统计,2016年全院门诊量17.2万人次,其中中医门诊量3.1万人次,占全院门诊总量的18%。中医服务项目开展以来,输液、药品收入比例逐月下降,截至今年1月,已从原来的26%和47.2%,分别降至14.95%和39.84%,“‘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盐水的俗称)的使用比例正在显著下降。”罗立勇说。

潼侨镇卫生院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发展是惠州全市乡镇卫生院中医馆的缩影,事实上,在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召开以后的次月,惠州发布《惠州市促进中医药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和中药房的规范化建设,要求全市20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设置有规范化的中医科和中药房,73间乡镇卫生院中90%以上设有规范的中医科、中药房,并初步提出中医馆建设日程——2016年,各县、区完成5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2017年建成80%,2018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据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局(下称“市卫计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基层中医馆66间,剩余的将在2017年底全面完成中医馆建设任务。村级卫生室1331间中能提供中医服务的有1155间,占86.7%,能开展中药、针法、灸法、推拿、刮痧、拔罐等6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坐落在中草药资源丰富的罗浮山下,博罗县长宁镇卫生院对中医药服务的重视和发展开始得更早,可追溯到2012年。该院院长毛燕庭介绍,该院自2012年以来对中药房改造、中药设备的更新以及理疗科的投入近40万元,并引进中药颗粒制剂和半自动分装设备以及代煎中药设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整体的改善和提高,这在业绩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医药业务收入由2012年的14.7万元上升到2016年的207万元,占当年医疗业务收入的6%,中医以及康复诊疗人次由2012年0.43万人次上升至2016年3.5万人次,中医门(急)诊量7428人次,较2015年同比增长10%,门诊费用平均每次137元,较2015年同比下降4%。

中医门诊成为小病就医另一种选择

乡镇卫生院中医馆的发展,不仅使得中医药服务成为基层医疗机构重要的业务收入来源,也凭借其独特的中医疗法,把以往习惯于接受输液、吃药等典型西医疗法的病人,部分转移到了中医药领域。

“以前病人来挂号,动辄就要求我们给孩子开处方药,或是打点滴。”惠东县大岭镇卫生院内儿科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生介绍,如今中医药适宜技术已经成了患者新的选择取向,“现在家长经常问‘这个病能不能不打针不吃药?艾灸一下能不能治好’”。

大岭镇卫生院中医馆是在去年3月动工建设的,5个月后正式启用,能满足辖区20万人的中医诊疗工作。据该院负责人介绍,该中医馆建设面积约180平方米,设置有中医诊室2间、中医理疗康复室2间、煎药室1间、中药房1间。

事实上,上述配置如今已是惠州乡镇卫生院中医馆的“标配”,为了提升中医服务效率,一些乡镇卫生院还在中药房引入智能中药配方系统,实现全自动抓药、包装,提供中药配方颗粒服务,省去煎煮的麻烦,只需温开水冲服即可,对于许多没有条件煎药的患者来说,这一服务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中医药适宜技术方面,各家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各显神通,除了中药、针法、灸法、推拿、刮痧、拔罐等常见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一些乡镇卫生院正通过引进人才和技术培训,在拔罐、刺络放血、穴位贴敷、穴位注射、耳穴压耳豆、埋针、埋线、中药熏蒸、小针刀、骨折中医手法复位、中药外敷等方面培养起自己在中医药方面的特色疗法。

以潼侨镇卫生院为例,该院于2016年4月在区内首创穴位贴敷疗法,据介绍,此疗法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以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进行吸收,实践证明对当地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起到较好的效果。该院院长罗立勇介绍,为了发扬贴敷疗法的特色,该院还研制用于贴敷的单方116个、针对专科治疗组合配方29种,可开展对29个病种的治疗。据了解,自去年贴敷治疗开展以来,该院已通过这一疗法治疗病人6600余人次,其中儿科病人2640人次,妇科病人644人次,其他慢性病3316人次。据病人回访结果统计,有效率达95%。目前,潼侨卫生院已有70余位医护人员主动参加穴位透皮技术贴敷疗法的培训,中医药服务的思想和技术渗透到全院每一个科室。

有了老中医中医人才还缺吗?

记者来到潼侨镇卫生院中医馆时,看见其中一间诊室“人满为患”,里面挤满了患儿和他们的父母,团团围着一位叫邱进的老中医,想要为自己或久咳不愈或寝食不安的孩子求得一剂良方。

罗立勇告诉笔者,邱进今年已是78岁高龄,是1968年从广州中医学院毕业的华侨,在1998年退休后,被潼侨镇卫生院返聘,至今仍然留在基层一线工作。“一个老中医带动了整个中医团队的工作氛围”,罗立勇说,通过“名老中医”品牌和“师带徒”模式,该院已打造出一支包含3名中医副主任医师、4名中医主治医师、4名中医执业医师(其中研究生1名)、1名中级康复理疗师的中医药服务团队。

“传、帮、带”是中医技术继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通道,定期的培训则是另一种方法。据罗立勇介绍,2016年该院共派出46人次外出学习,其中7人次到位于北京的中国中医研究所学习中医药适宜技术,开拓治疗思路,为此卫生院花费数十万元。

相较之下,作为一家以中医药服务为特色的乡镇卫生院,长宁镇卫生院的中医人才队伍尚待健全,据介绍,该院现有执业中医师6人、中药调剂3人、中级职称3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大力引进中医药人才”,毛燕庭告诉笔者,在医务人员短缺的情况下,该院还是克服困难,积极安排中医药人员到惠州市中医医院等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是制约惠州当前发展中医药服务的瓶颈。对此,惠州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惠州正在全面加强中医人才队伍的培养,力争县(区)级以上中医医院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达到6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以上,每万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79人。目前惠州已建成“吕景山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以及2间广东省名老中医师承工作室和18间市名中医工作室,即将全面开展名医师带徒,通过培养名中医(名技师),选拔和培养青年中医拔尖人才,扩大名中医师带徒的覆盖面,完善师带徒教育制度。

除了“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传承方法,惠州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中医药服务培训工作,据了解,从201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拨出100万元专款用于培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25个常见病中遴选出16项简单易学、安全有效、群众欢迎的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编印了近3000册教材。此外,还依托网络视频教育平台,通过培训基层骨干和深入基层培训等多种形式,5年来共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近6000人次。

南方日报记者 廖钰娴

通讯员 苏秉成

统筹:曲广宁 王彪

(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