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不应成为中医药专利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6-11-10  内容来源: 健康报

用现代医学的说法,“治未病”大致相当于公共卫生、预防医学。

“治未病”一说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主要是指中医药体系强调强身健体、综合治疗,“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用现代医学的说法,“治未病”大致相当于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但是,有的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概念我们喊了几十年,却没有收到期望的效果,窃以为,可能和提法不太适合普通人的思维特点有关。

对于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一类的概念,很多人认为离自己很远,做不到也不一定有害,有害也不一定害到自己头上。就像都知道吸烟有害,但是很多烟民都会心存侥幸,认为“那么多人吸烟没事,怎么就我会受害”,直到有一天医生宣布“你得癌症了”,才恍然大悟是不良生活方式害了自己。

“治未病”的提法,适应了很多群众的认知特点。防病是大家的事,而健康则属于自己,因此即使对预防的概念感觉如耳旁风,但“治未病”一类的话却比较容易入耳。很多发达国家都规定,必须在香烟盒上大大地印上因吸烟熏黑的肺、死亡的骷髅等写实图画。你不想得肺癌就戒烟吧。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类似的直观图产生的警示效果非常好(遗憾的是这种做法在国内尚未实行)。

有调查说,如今不良的生活方式在慢病形成原因中占据了四、五成;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更是保持健康的第一要素。改革开放后,很多人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什么好吃吃什么,出门小车、上楼电梯,烟酒往来多多益善,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井喷,政府、单位和个人的疾病负担快速增加。很显然,这些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成了人们健康的主要威胁。有调查显示,针对类似的生活方式病,投入预防比投入治疗的效果超过7倍。从这个角度说,“治未病”的比较效益确实很高。

针对如今国内生活方式病的泛滥,不管是从中医的角度,还是从西医的角度,“治未病”都是最好的选择。笔者以为,要让老百姓把防病治病的内容入耳入心,进而变成行动,就应该把“治未病”一说从中医药延伸到整个医疗卫生行业。从“治未病”的角度,选择群众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借鉴香烟盒警示图画的经验,避免空洞的、纯理论的说教;政府制定健康促进的政策法规时,更多向“治未病”倾斜,避免把卫生资源都投入到建医院、买设备上,鼓励各地首先采取措施控制疾病的发生,制定的政策要让重视预防的地方、单位和个人获益;每一名医生、每一名护士,都该是“治未病”的宣传者。(冯立中)

责任编辑: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