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化的中药走向世界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6-08-18  内容来源: 新民周刊

阅读提示:在创新方面,雷允上目前没有做太多新药的开发,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已有药品的二次开发、提升品质上。

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几乎到处可见“雷允上”药店,但你是否想过:这块近三百年的金字招牌背后,有怎样传奇的故事?“雷允上”是如何从苏州的吴门名医药堂品牌,成为上海医药的翘楚,再进一步获得“中国现代中成药工业摇篮”的美誉?雷允上与上海奉贤“东方美谷”之间,又有怎样的渊源?

现代中成药工业的摇篮

在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源自苏州的吴门医派及其创立的“温病学说”享有显赫地位。雷大升(字允上,号南山)就是吴门医派中的重要一员。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雷大升弃儒从医,研究并吸收吴门医派精华,将温病学说的理论体系付诸实践,把行医和制药结合在一起,潜心研制中药丸、散、膏、丹。雍正十二年(1734年),雷大升在苏州开设了诵芬堂老药铺,始创雷允上药业。由于医术高明,治病有方,“雷允上”名声遍闻苏州,蜚声杏林。他还著有《金匮辨证》《要症方略》《经病方论》《丹丸方论》等典籍。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攻苏州,雷氏家族将店铺迁至上海法租界,开设了“雷诵芬堂申号”药铺。后太平军败退,雷氏家族重返苏州,但上海的“雷诵芬堂申号”药铺仍旧保留,并随着上海在中国地位的日趋重要而发展壮大。

到民国年间,雷允上已发展成拥有十几个门类、几百个品种的庞大的中成药体系,与胡庆余、童涵春、蔡同德一起成为沪上四大中药名店。雷允上与北京同仁堂齐名于海内外,时有“南有雷允上,北有同仁堂”之说。蒋介石、张学良、于右任等当时的政要名流服用雷允上药品后,感其疗效卓著,均专为雷允上题词赠匾,盛赞有加。

建国后的1955年1月,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成立,当时名为“中国药材公司上海市公司”,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国有中药企业之一。1958年1月,国营上海市药材公司制药厂创建。同年8月,包括雷允上在内的上海四大中药店的生产工场合并成立公私合营上海中药联合制药厂。后来两家制药厂合并,1966年更名为上海中药制药一厂,长期保持全国最大中成药厂地位。

经过多次改制,2000年,汇集了上海中药制药一、二、三厂的大部分优质资源的“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是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在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军力看来,继承了建国以来上海中药制药业衣钵的上海雷允上,可谓“中国现代中成药工业的摇篮”。卫生部原部长陈敏章也曾专门为雷允上题词:“名声如雷,允称上乘”。

经典品牌的传承与创新

谈到上海雷允上的发展规划,陈军力用了两个词来概括:“传承”与“创新”。  

提到传承,就不能不说雷允上的标志性药物:六神丸。苏沪之地气候湿热,易发瘟疫,温病流行高发。1862年,六神丸诞生于上海,对治疗温病有奇效,拯救了千万百姓的生命。   当时北京同仁堂的中药大多以大丸的形式作为宫廷用药,而雷允上的六神丸是微丸的形式,药量小,价格便宜,专门用于为老百姓防病治病。

六神丸一经问世就享有盛名,其微丸制作技艺是雷允上独到的,包括对原药材的处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六神丸从选材到泛丸到最后成型均是以人工来完成。泛丸是中药的传统工艺,但要泛制成如六神丸这样小如芥子的丸药,一般的药厂是做不到的。

因此,六神丸被国家列为一级保密配方,为国家机密;同时,其制作技艺已于2011年5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配方,至今也只有“非遗”继承人一人了解。

历史上,六神丸主要用于温病、传染病的治疗,通过现代的研究,以西医的观点来看,其药性是抗菌消炎,因而又有“中药抗生素”之称。陈军力告诉《新民周刊》:雷允上正在努力扩大它的临床应用,通过药理分析,用循证医学的手段,在当前国家卫生部门“限抗令”之下,希望能用它替代部分抗生素的作用。

当前,人体对抗生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这也是国家下令限制抗生素使用的重要原因。当然,中药也存在抗药性。回顾典籍可以发现,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较之比它早一千多年的《神农本草》而言,记载的药物是有所淘汰的,那么说明很可能人体对这些药物已经产生抗药性。

然而,六神丸自发明以来已历150多年,临床效果一直很好,这证明六神丸的耐药性是比较小的,并且与抗生素相比,其副作用也很小。“很可能再过一百年还有用。”这样的优势是抗生素无可比拟的。

陈军力表示,在创新方面,雷允上目前没有做太多新药的开发,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已有药品的二次开发、提升品质上。例如对目前销售额最大的丹参片,雷允上持续提升产品标准,使之大大高于国标。并且,雷允上已经建立起丹参原料的完全可追溯系统,这意味着丹参的种植地在哪里、什么时候施过什么肥料、采摘后流通的路径、生产的流程等等数据,都可以一一被追溯。同时,雷允上在山东还建立起了自己的丹参种植基地,进行品种选育。应用这套追溯系统和选育技术的还有猴头菌。

这些创新,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性、稳定性。雷允上深知,提升产品品质,是大众健康的需要,因而是自己的使命。

从“美谷”走向世界

2000年初,雷允上就开始考虑入驻奉贤,地理位置、服务优势等因素是雷允上做出选择的原因。

2002年,列为国家计委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的上海雷允上药业“中药复方提取物先进生产工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在奉贤区奉浦工业园区开工,如今已成为中成药集中生产基地。2015年底,雷允上的生产车间全部搬入奉贤。雷允上在奉贤的厂区占地约250亩,还留有一些未开发的余地。

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孙帆告诉《新民周刊》,在奉贤的“东方美谷”,政府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政策、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积极服务。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奉贤对他们既能做到严格要求又能提供人性化的帮助,例如在安全、环保方面,奉贤区完全依照国家标准对企业进行监管,不放过存在的问题;同时,对于企业遇到的困难,他们又快速回应、积极帮助,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雷允上的奉贤工厂由于近年来产量逐年增加,污水处理需求增多,加上国家对污水排放的标准逐年提高,原有的设备已不能达标。奉贤区对此进行了细致到位的指导帮助,使雷允上投资1000多万的污水处理扩容工程得以较快完成。

陈军力说,“东方美谷”的一大特色就是产业的聚集效应。目前,上海中药企业的前三位都已入驻“东方美谷”,而雷允上也带动了和黄药业入驻美谷,后者是上海药材公司与香港企业的合资公司。

在“东方美谷”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美丽健康产业集群里,“走向世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六神丸在海外已经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否再进一步?

陈军力表示,对于中药而言,这个有点难,中药尚未进入国外主流医药市场,国外法规的关注点和市场模式与中国不太一样,中药标准化和国际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当然,雷允上也在为此努力,例如为六神丸在香港投放了不少广告。前段时间香港理工大学的考察团来公司,也是专门来看六神丸的。

他还说,目前国内中药业对传统经典方的使用比较少,因为新药的审批比较难;而事实上,中药的经典宝库里有大量资源可挖。不少业内专家提议,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也在酝酿实施中药传统经典方的备案制而不是审批制,如果落实,对整个产业的推动会比较大,因为这样能节省大量的审批时间。可以参考的海外经验是,日本就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127个经典处方生产实施了备案制。

2016年初,国务院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显著加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借助“东方美谷”打造国际领先的美丽健康产业集群的布局,雷允上更有信心在传统中药的现代化上做得更出彩。

链接:雷允上,中成药工业的“优等生”

1957年,公司试制成功以氧化锌橡胶为基质的伤湿宝珍膏,是中国第一张中药橡胶硬膏剂。

1960年,中药联合制药厂与上海医工院等合作,研制出抗菌消炎的中药复方“抗六零一”针剂(银黄注射液),这是我国药品规范意义上的第一支中药注射剂。

1968年,中药三厂研制成功感冒退热冲剂(后按国家标准统一改称颗粒剂),这是中国第一个中药颗粒剂。

1976年,中药一厂生产的苏冰滴丸,是中国第一例中药滴丸剂。

1977年,中药三厂研制成功猴头菌片,是中国第一个真菌类中成药。

1979年,中药三厂和瑞金医院合作研发成功中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药品——珍菊降压片。

1985年,中药三厂从日本引进巴布剂膏药生产线,生产中药第一个巴布膏剂——关节镇痛膏。

1987年7月,“番红花球茎复壮、增产技术及推广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中药行业20世纪获得的最高科技奖项。

1989年,“神象”商标获准注册,成为中国中药材最早的注册商标之一。2012年4月“神象”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1991年,公司新建关港仓库。至此,公司总仓储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成为中国中药材仓储面积最大的企业。

1998年,银杏酮酯及其制剂获得新药证书,这是中国银杏叶制剂的第一个二类新药。

2003年,公司在上海长兴岛的番红花GAP生产基地获国家首批认证,这是国内第一个引种成功并获国家GAP认证药材。

责任编辑: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