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路上的修炼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6-06-24  内容来源: 福建日报

原标题:非遗传承路上的修炼

中医正骨疗法于氏伤科是罗源县民间医药之一,自明代始,经起步镇洋北村于氏家族先后8代人、3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一种纯中药纯物理性的去本求源疗法。作为于氏伤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于聿琪,正致力将这条非遗路走宽走远。

匠艺 精益求精得升华

见到于聿琪时,他正给一位骨质增生患者按摩,手中的牛角棒借着通经活络的药油,在患者的发病部位推、按、压,手法温和柔韧。他谦恭颔首:“用牛角板、牛角锤、牛角棒等按摩工具,是我的点子。”

变手部推拿为牛角按摩,有他的深思熟虑。“我们的治疗是通过祖传药物和特殊的按摩手法来软化增生、钙化的组织,疏通受阻的经络,这对手部力度的要求不小。” 于聿琪介绍,一次按摩用时40分钟,患者每周按一次,十次为一疗程,一般一至两个疗程即可痊愈。可对他而言,通常一按就是一晚上,甚至一天,手上的劲儿到后来多少会不济些,势必影响疗效。借助工具,虽然对操作者的技法要求更高,但熟练驾驭后,大大节省药量不说,明显更易沉下力量探知患者身体的骨骼结构和组织变化,增强了按摩效力。

于氏用药沿用祖传的三种配方药:通经活络油、通络祛风膏、拔毒消炎膏。为保证药效,每种药所需的十多味中草药,得上山采挖,再清洗、晾晒、粉碎、浸提、熬制……完成这一系列工序就得两个多月时间,于聿琪始终不辞辛苦按祖辈的方法炮制。

于聿琪说,祖辈的技艺多来自民间医疗临床经验的总结,他几无医学功底,一有空就钻研《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传统理论知识及现代医学方面的著作,为的是“有足够的底气医治病患”。

匠人 观念升级谋推广

54岁的于聿琪上过农大,曾有一份县直部门的工作,本无意继承技艺;而周遭日渐高发的脊柱疾病与自身慢慢显现的伤痛,让他对家传“经络通则百病消”的伤科技艺与效力有了全新定位。于是,他35岁开始学艺,38岁出师守艺。

16年来,不知多少患者经他的治疗,摆脱陈年伤痛、慢性疾病、肿毒创伤之苦。被皮皮虾弹刺手指引发重度感染的叶銮銮大姐,就是幸运的一员。她说:“当时右手直至手臂根部都发黑肿大,转院到福州准备截肢。熟人介绍了于师傅,拔毒膏贴上两小时后,就有大量脓水流出,人也清醒过来。40天后,居然痊愈了。”因腰椎间盘突出卧床8个月的林钦,经按摩治疗37次,从坐起到站立、行走,每一次身体都有变化,直至病愈上班。好口碑引得县内县外乃至省外都有不少患者慕名而来。

采访中,于聿琪接了一个预约电话,婉言告知对方得安排到十数日后。他感慨道:“我一个人能做的很有限,得想办法把手艺推广出去,服务更多人才好。”

和大部分传统手艺一样,于氏伤科是祖传家技,只在家族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而今,于聿琪除引导儿子大学学习中医推拿与针灸专业外,还在2014年申遗成功之后,为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认可度以推广技艺做更大胆的准备。

匠心 不拘一格用人才

于聿琪决定把家传按摩手法外传时,目光投向了医学院校:“非遗的技艺再好,也需要和时代接轨。招聘医学专业人才,能更快更好地把它发展起来。”

去年,于聿琪拜访福建省中医药大学吴水森院长后,也与推拿和针灸专业的老师有了交流。桥梁一搭,已毕业工作半年的黄清松从家乡漳州的中医院赶来,成了他的第一个徒弟。

小黄说,中医推拿只能缓解疼痛,患者症状反复,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经母校老师推荐,便怀着好奇来了。“患者几次治疗后,肌肉松弛了,骨骼增生隆起的部位也渐渐扁平,这是很直观的变化。于氏伤科能标本兼治是很大的突破,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近期又有5位医学实习生前来观摩。于聿琪想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把他们培养成团队骨干,更顺利地推广技艺。他说:“我正着手到福州开个养生堂,免除专业大学生到小县城高才低就的顾虑。”

罗源县文化馆馆长陈雯说,小县城目前有12个县级以上非遗项目,“像于氏伤科这样注重传承发展,还惠及百姓,走出适合项目特点的非遗路,是非遗项目保护的典型范例”。

责任编辑: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