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服讲究多 药师教你怎样煎药才正确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6-06-07  内容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

本文指导专家: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 王卫平副主任中药师、唐榕中药师

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治疗常用的剂型,夏日来袭,很多人都会选择煎煮中药来内调身体,以达到阴阳平衡。中医很重视汤剂的煎法和服药时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提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唐榕中药师介绍,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与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药效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与其密不可分。在家中煎煮中药,更需要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

选择合适的煎药容器

一般选用砂锅、砂罐或不锈钢器皿,切忌铁、铝等金属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而降低药效。容器大小要适宜,煎药时应加盖,防止有效成分挥发和煎液量减少。对于一些质轻漂浮在水面的药物,在煎熬至水沸后,最好翻动一下,便于药性的充分煎出。

煎药用水宜选用水质洁净新鲜的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对于加水量,传统上一般以浸泡后淹没药材2-5厘米,如遇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者应酌量加减水量,水应一次加足,不可中途加水,更不能煎干了加水重煎。

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

煎药火候有 “武火”和“文火”之分。火候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宜用武火(大火)急煎;滋补调理类中药煎煮时间需延长,宜“文火”久煎,药效达到最佳;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大的中药宜“慢火”久煎,以降低其毒性,安全用药。

为保证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煎药前需浸泡30分钟左右,煎煮时间一般为,沸后20-30分钟,煎好的药液量约为200-300ml较为适宜。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可用“武火”迅速煮沸后,改用“文火”15-20分钟即可,以免香气挥散,药性损失;补益类中药则需煎煮40—60分钟。

但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煎煮时间和火候,特殊的中药要特殊煎煮方法才能使药效更好地发挥出来:

1、先煎:矿物、贝壳类药物质地坚硬,为有效煎出药效成分应当打碎后将这些药物先煮沸20-30分钟再放入其他药共同煎煮。

2、后下:含挥发性成分或不宜久煎的药物,如薄荷、青蒿、香薷、钩藤、大黄、徐长卿、砂仁、肉桂等,应当在其他药煎煮得差不多,要出锅前5~10分钟时再加入,稍微煎煮即可。

3、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滑石、旋覆花、车前子等,为不使其浮散、粘锅和便于饮用应当用纱布包好后与其他药物同煎。

4、冲服:贵重或不宜入煎的药物,如麝香、牛黄、珍珠等,多制成散剂,用煎好的药液送服或撒入药液中同服。

5、另煎:某些贵重药材,如西洋参、鹿茸等,为更好煎出有效成分,应单独煎煮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药液混合服用。

6、烊化:胶类药物及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等,用时应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

中药服用时间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王卫平副主任中药师还提醒,刚开始煎药时须盖紧锅盖,待水沸时可用两根筷子撑起锅盖,留些缝隙让蒸气排出。有些中药含有挥发成分,如薄荷、藿香等解表类药物以及西洋参等贵重药材,煎煮过程中其有效成分易发散到空气中,则须盖着盖子熬。

一般来说,汤剂每日一剂,煎两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那么,是否所有的药都是这样服用的呢?其实并不然,临床服药时间须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

“一般而言,滋补药宜在饭前服用,泻下药在空腹时服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在饭后服用,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宜小量频服,一些安眠的药物应在睡前服用。”

服药无论饭前或饭后,都应略有间隔,在饭前或饭后30-60分钟为宜,以免影响药效。具体汤药的服用时间、次数,还是要遵循医嘱为主。

小贴士:服药饮食禁忌

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在服用某些药的同时,也不可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或加剧病情。

如服人参或人参制剂应忌食萝卜,萝卜顺气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排泄,两者一补一泄,降低了人参的补益作用。服用含铁量高的中药不宜饮茶,因茶叶含大量鞣酸,与铁离子反应会形成鞣酸亚铁不利吸收。

此外,古文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等。古人所云仅作为患者服药参考,因人制宜。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责任编辑: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