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合参遇障碍 幼儿诊断有学问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6-04-27 内容来源: 新浪中医
中医诊断学常讲究“四诊合参”,指的是通过四种诊断方法判断病情并指导之后的治疗过程。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种相对谨慎的诊断学方法为疾病的治疗和中医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临床上将“四诊”与现代检查相结合也在卫生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比如孩子乃至于幼儿看病,很容易产生不配合或表述不到位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将诊断和治疗方法加以调整,以取得理想的疗效。中医诊断是依靠“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来检查病情。对于家长,应注意哪些事情,才能配合好大夫的检查工作呢?当您需要带孩子请中医诊治时,应该积极配合,协助大夫尽快在检查过程中,得出准确的诊断,以便合理用药,这是治疗的关键。对于家长,应注意哪些事情,才能配合好大夫的检查工作呢?
望诊
望诊就是通过眼睛观察患者及其生理病理产物(痰、二便)的诊断方法。由于婴幼儿不会说话,即使较大儿童往往也不能正确叙述病情,况且寸口脉短小,就诊时又多不能与医生很好合作,哭闹乱动而影响脉息,因此小儿望诊就显得尤为重要。历代中医儿科医家都把望诊列为首位,认为“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因此可以通过望神色、苗窍、指纹、二便等,来诊察内脏的疾病。
望神色
神志如何是医生关注的第一问题,对疾病的预后有很好的判断作用。具体就是观察面部的神态与颜色,家长应尽量让患儿面部神态、颜色保持自然,就诊前要尽量安抚病儿,缓解病儿的紧张心理,力求使孩子在平静状态下就诊。就诊前不要给孩子化妆,如给孩子搽红脸蛋、红嘴唇、染指甲等,这些都会遮盖患儿面部的本色,不利于病情检查。
审苗窍
苗窍,即表露迹象的孔窍。包括察望目、舌、口、鼻、耳、前后阴。中医望舌,要看舌苔与舌质。在病儿就诊前,不要给孩子吃过热、过冷和有颜色的食物及饮料。
查指纹
孩子的浅表皮肤较薄,很容易透过肌表观察到气血运行的状况。中医对3岁以下小儿进行检查时,都要看指纹颜色变化。孩子就医前,要把小手洗净,候诊时要保持小手干净。
察二便
大小便作为人体加工过的产物,能体现身体的状态如何。腹泻的病孩来看病时,家长要带一份新鲜的大便,给医生看看,并便于做化验检查。若发现尿有不正常时,就需带一瓶清早的第一次尿,化验检查。
闻诊
闻,包括两部分——听和嗅。听声音,包括小儿咳嗽、啼哭、语言等。嗅指闻气味,除医生能感触闻到的气味外,还要向家长询问口中气味、大小便气味等,以提供医生参考。
问诊
成人问诊经常会由于主观叙述产生歪曲,而幼儿问诊由于是家长代述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但由于对患儿的主观感受不甚明了,也可以说是各有利弊。首先要询问病孩的准确年龄。其次要对病孩的畏寒、发烧情况加以了解,包括体温高低、发烧时间长短等。以及病孩出汗的情况,白天出汗还是夜间出汗,出汗后退烧还是不退。同时注意孩子有无头痛、头晕、肢体痛。最后要注意询问孩子父母睡眠以及二便的情况,避免遗漏问题。某些疾病对于病儿的生产史(是否足月、顺产、难产及出生情况)、病儿的喂养史(包括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情况)及生长发育史(包括体格、智力发育及学习情况等),也要尽量阐述清楚。
切诊
最后就谈到切诊,这也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中医切诊包括脉诊、按诊。小儿脉搏次数会因哺乳、啼哭、活动而增快,家长带小孩看病前要抚慰小儿安静,以配合医生的检查。而临床上小儿指诊虽然归类于望诊,但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值得吸收和借鉴。
望闻问切,中医离不开的诊断方法,其与中医学的诊断思路也有很大的联系。希望大家,尤其是孩子的父母,能对这些知识多加以了解,为自家宝宝的疾病预防做好工作。
责任编辑: 李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