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承悰:葫芦巴丸治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6-03-28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肖承悰,京城四大名医之首萧龙友先生之嫡孙女、学术继承人,全国著名老中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资深专家,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传承博士后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医51年,为传承发扬中医事业、学术发展、培养人才,做出了很大贡献,治疗妇科疑难病症疗效显著,具有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肖承悰认为瘀血阻滞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贯穿始终的基本病机。阳气不足,寒凝血瘀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上,以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葫芦巴丸为基础方随症加减。主要用药为:葫芦巴、巴戟天、吴茱萸、小茴香、郁金、片姜黄、莪术、王不留行等。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记载的葫芦巴丸,是用来治疗小肠气、奔豚气、疝气的一首方剂,现代医学多是对葫芦巴单味中药的研究,大多数也用来治疗内科疾病,如降糖、降脂、降肌酐等。

肖承悰教授确独具慧眼、细琢经典,独具匠心地将《局方》葫芦巴丸巧妙运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及腺肌症的治疗上,临床收效颇高,堪称当代中医妇科“异病同治、审因论治”的典范。

【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

肖承悰告诉记者,随着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上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疾病。

子宫内膜是子宫内壁的黏膜层,当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异常部位时,引起的一系列病变,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侵入子宫肌肉层,未扩散至浆膜层的称为子宫肌腺症。

异位的子宫内膜仍受卵巢激素的影响,亦有周期性出血,异位症病灶内部出血刺激局部组织炎性反应引起疼痛,同时异位症病灶分泌前列腺素增加,导致子宫平滑肌痉挛,痛经势必更加显著,并成进行性加重。还引起周围纤维组织的增生和黏连,以致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异位结节。

中医文献中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个病名,根据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本病当属中医痛经、月经异常、不孕及癥瘕范畴。

中医文献中有些症状的描述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颇为相似。如《金匮要略》曰:“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妇人大全良方》云:“妇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经闭积或风寒凝瘀,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癥瘕类。”《诸病源候论》曰:“血瘕病……令人腰痛,背脊痛,月水不时,乍来乍不来,此病令人无子。”

中医认为,由于经产留瘀、素性抑郁、素体肾虚、感受寒邪等原因,会导致妇女离经之血蓄积腹中,从而出现痛经、癥瘕、月经异常和不孕。

依据西医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局部病症变化的认识,异位的内膜乃中医的离经之血,停留于子宫腔内层以外的部位,留结为瘀,瘀血停积日久而形成癥瘕,故其主要病机是瘀血内停,阻滞胞宫、胞脉、冲任以及此外的脉络,气血运行失畅,不通则痛,冲任失调可导致月经紊乱、不孕等。

肖承悰解释说,此离经之血乃瘀血,唐容川《血证论》说:“既然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此瘀血只能随着肾气、天癸、冲任的变化定期的藏而不能正常的“排泄”,瘀血无出路,只能月复一月地堆积,必成癥瘕。

导致瘀血的原因有外感寒邪、寒凝血瘀;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经行产后余血留滞,血停而成瘀血;或肾气虚弱,无力运血而成瘀血;或热灼血瘀,瘀热内结。瘀血阻滞,必定导致气机不利,升降条达失司,水液代谢失常,湿浊停聚成痰,造成痰瘀互结。而异位内膜的出血日久造成周围组织的纤维化及黏连,中医认为是痰瘀凝聚的癥积。

中医辨证论治的要点是根据病史的长短,疼痛感的性质、程度,包块的大小、质地,体质的强弱,以辨虚实。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为大法,配合行气、散结、化瘀、消瘕、补肾、益气等。主要优势是攻补兼施,消瘕助孕,不抑制排卵。

【阳虚寒凝血瘀为主要病机】

肖承悰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仔细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发现多数患者疼痛以冷痛为主,伴见一派虚寒之象。所以,肖承悰认为瘀血阻滞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贯穿始终的基本病机。阳气不足,寒凝血瘀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病机。

肖承悰认为,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基本病机是血瘀,但临床上也不应概用活血化瘀行气之品,以免耗伤正气。而应根据本病的病机特点采用温经通络、化瘀行气止痛之法以治之。

因此病主要是因患者素体阳虚,导致寒邪侵袭,凝滞胞脉胞络,血因寒凝,运行不畅而致的疼痛,其中阳气虚为本,血瘀为标,但瘀血形成后,又成为致病因素,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故治疗中应温通并重,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还可以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其次,虽然瘀血留滞于内,但本病临床上以疼痛症状为最痛苦的主诉,故在临证治疗选方用药时会标本同治,止痛同时化癥。

【葫芦巴丸治此病体现异病同治】

基于以上分析,在治疗上,肖承悰以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葫芦巴丸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和腺肌病,临床证明其减轻和缓解痛经及盆腔疼痛的效果显著。

《局方》中是这样记载葫芦巴丸的:“治大人小儿小肠气、蟠肠气、奔豚气、疝气,偏坠阴肿,小腹有形如卵,上下来去痛不可忍,或绞结绕脐攻刺,呕恶闷乱,并皆治之:葫芦巴(炒)一斤,吴茱萸(汤洗十次,炒)十两,川楝子(炒)一斤二两,大巴戟(去心,炒)、川乌(炮,去皮、脐)各六两,茴香(淘去土,炒)十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温酒吞下;小儿五丸,茴香汤下。”

古籍对于葫芦巴丸的记载认为,葫芦巴丸治疗症状包括小肠气、蟠肠气、奔豚气、疝气;诸虚不足;元气虚损、腹泻雷鸣、中脘胀满;一切寒湿脚气、膝腿疼痛;大便不调、饮食无味等。肖承悰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症状,与《局方》中描述的“偏坠阴肿、小腹有形如卵、绞结”等极为相似,因此可以根据中医“异病同治”原则,采用葫芦巴丸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肖承悰认为,此方温阳散寒、祛瘀通脉、行气止痛。其中:葫芦巴温肾、祛寒、止痛,吴茱萸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川楝子行气止痛,巴戟天补肾壮阳、祛寒止痛,川乌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中。此方用来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对症的,但出于用药安全和生育需求考虑,肖承悰将略有毒性不易持续久用的川楝子换成了郁金,将川乌换成了乌药或木香。主要用药为:葫芦巴、巴戟天、吴茱萸、小茴香、郁金、片姜黄、莪术、王不留行等。

责任编辑: 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