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有“新”意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6-01-18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日前,“热敏灸技术的创立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陈日新和他的团队利用热敏灸技术,让普通艾条有了神奇疗效。

在江西热敏灸医院的病房里,我们会看到医生拿着燃起的艾条,在患者的治疗穴位处慢慢移动的同时,不停地询问患者的灸感,“是皮肤表面热,还是内部热?还是其他部位热?”然后根据患者“指挥”,调整艾条的位置,找到热敏穴位,使之“气至病所”。

这与《三国志》中记载华佗行针治病时的情景相似,“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华佗说针刺感应延伸到某处,如到了,告之。当病人说“已经到了”,便起针,病痛痊愈。

治疗中不停地与患者交流,“患者的穴位由患者自己做主”,这是怎样一种灸法?

发现灸疗热敏穴位

人体腧穴可看成是调控人体机能的“功能态开关”。

江西省中医院副院长、江西热敏灸医院院长陈日新在长期临床过程中,发现通过艾灸治疗的患者疗效不尽相同,“当时患者的灸感不一样。疗效好的是一种非表面、非局部的热感,而疗效不好的是局部的、表面的热感。”

陈日新翻阅经典、结合临床、大量实验,对穴位有了重新认识和定义:腧穴(穴位学名)是与疾病状态相关的、动态的、对外界针灸刺激产生特殊感应的体表功能位点。

“如果把人体腧穴看成是体表调控人体机能的‘功能态开关’,这种开关在人体生理状态,也就是健康时处于‘关’即‘静息’态;在人体病理状态时被激活,处于‘开’即‘敏化态’。”

陈日新介绍,热敏穴位是灸疗的特异性穴位,它的特征是对艾热敏感,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等灸感,与通常临床灸疗的非热敏穴位产生局部、表面热感完全不同。

该团队花了26年时间发现的热敏灸穴位,激发与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潜力,实现对内脏功能的体表调控,从而更安全、无毒副作用、更有效地治疗许多疾病。

创立“辨敏施灸”新技术

用回旋、雀啄、温和等手法,让艾热在人体中透、扩、传。

艾灸分为直接灸、隔物灸和悬灸。热敏灸属悬灸。怎样才能找到热敏穴呢?

陈日新介绍了一套艾灸组合手法:第一步“回旋灸”,使皮温升高,让热敏灸穴位暴漏;第二步“雀啄灸”,这是一种脉冲的热刺激,激发热敏灸穴位打开的过程;第三步“温和灸”,促进艾热在人体中的产生透热、扩热、传热,通过经气传导,达到远部热、深部热、患部热。

在临床上与患者交流施治过程中,采用的这种灸感探查定位,是在热敏穴位红外检测初步定位基础上进行的。陈日新和他的团队采用红外热断层成像技术探明了20种病症热敏穴位高发区,形成了概率分布图谱,实现精准定位。

建立“敏消量足”的灸量标准

灸的时间平均是45分钟左右,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

23岁的小李因生活不规律、过多食用凉的食物,患上了肠易激综合征,经常腹泻不止。小李自己在家灸天枢穴,一个多月效果不佳。不得不去医院找医生询问。江西热敏灸医院医生焦琳说,小李按照普通灸法,每日灸15分钟,但每次都是皮肤表面热,热敏穴位刺激不够打不开,艾热不能达到患处,疗效自然不好。

“每一次治疗都要保证把穴位灸满灸透,最佳施灸量是一个个体化又有标准的充足灸量,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一般平均时间是45分钟左右。”

陈日新介绍,灸量与施灸强度、面积、时间相关。强度、面积在施灸过程中是常量,而时间是个体化的变量,因此个体化充足灸量可通过灸疗时间来保证。传统灸时标准(10~15分钟)仍处在经气传导潜伏期,潜伏期之后伴随经气传导的灸疗时间才是更有效的灸疗时间,经气传导消失后继续施灸也无效,因此“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是充足灸疗时间。

陈日新和他的团队构建的“腧穴敏化”、“灸之要,气至而有效”和“辨敏施灸”理论,丰富与发展了灸疗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目前,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500余家医院广泛应用热敏灸技术,已治疗患者350万余例。

 

责任编辑: 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