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各界祝贺屠呦呦获诺奖 港媒披露20年前一桩佳话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5-10-21  内容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研制出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香港各界表达欣喜祝贺之情。行政长官梁振英为此撰写网文,他说,屠女士从中国医籍中得到启发,在传统中医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带领科研组创制了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挽救了无数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屠呦呦的获奖将令科学界更重视中医药。

梁振英说,屠女士摘得诺奖,证明结合中外优势是一条成功之路。香港作为国家的超级联系人,一直结合中国和外国优势,不论在国家对外改革、开放以及近年推行的“一带一路”策略中,都可以发挥作用。

香港中医学界更因屠呦呦获奖而感鼓舞。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冯奕斌表示,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以低温提取而得,据古代文献记载,青蒿有抗疟疾作用。以往的抗疟疾药物的抗药性高,但青蒿素克服了有关问题,对医学界有重大意义。香港经络医学会会长、资深中医师陈新发表示,传统中医古方存在无数瑰宝,例如西医束手无策的皮肤湿疹,流传了上千年的中医古方——金朝名医李东垣的“脾胃论”中的“补中益气汤”就能治疗,而这已经被日本京都大学学者所证实。但由于中国的医学典籍博大精深,即便是现代中国人都较难掌握,所以过往西方医学界只将中医药视作另类疗法,但近年来,海外渐渐接受中医药疗法,他相信屠呦呦本次获诺奖将进一步提升西方医学界对中医药的兴趣和关注,对于中医药的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吕爱平说,对首次有中医药学者获颁诺奖表示高兴,证明世界医学界对中医的认同,不仅鼓舞全球中医药学者,亦有助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香港媒体近几日也持续聚焦屠呦呦。香港《大公报》发表文章披露,屠呦呦获得的首个境外奖项是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1996年颁发的“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当时,基金会创办人、已故爱国实业家查济民先生在非洲尼日利亚设厂,工人数以万计,但每年都有不少工人死于疟疾。当查济民先生获悉屠呦呦团队在进行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后,立即斥资相助,并在1996年经杨振宁、周光召等评委决定,把杰出集体奖100万港元奖金颁赠给屠呦呦团队。文章称“求是基金会”比诺贝尔奖早近20年洞悉此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堪称独具慧眼,也是香港和屠呦呦的一段缘分。

香港《商报》发表题为《屠呦呦获诺奖对港的启示》文章,文章指出,香港作为大中华圈中东西文化深度荟萃融合之地,在西医与中医发展上都已具备雄厚的基础。传统上,承袭殖民地制度的香港医疗体系以西医为主,全球领先的西医水平亦长期是港人的骄傲﹔同时,香港民间一直保留有完整的中医传统,遍布全港的中医诊所亦说明市民对中医的高度认同。其次,在医学教育方面,香港除了拥有港大医学院、中大医学院等优秀的西医教育机构外,近年港大、中大、浸大亦先后成立了中医药学院,在中医药教育与研究上投入财力,为中西医融合发展提供了人才和资金上的保证。第三,香港在中医药规管上拥有完整的制度。早在1997年,香港就曾有过建设“中药港”来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的构思,无奈因为时机並未成熟而最终作罢。是次屠呦呦教授荣获诺奖,启示香港应借中西结合优势,加强创新科技,为经济注入创新动力。

香港《文汇报》发表文章指出,屠呦呦获奖为广大的年轻科学家树立了榜样,形成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请记住:科学拒绝浮夸、远离功利、痛恨虚假、没有侥幸。做到这些,中国人还能拿更多的诺奖,摘更多科学桂冠上的明珠,为人类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 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