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诸内必形诸外 循经辨治皮肤病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5-06-11  内容来源: 中国网

按经络循行分布,人体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经络内连脏腑,外达肌表,网络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依据疾病所在部位和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可辨析疾病与所属脏腑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之本源,并进行正确指导治疗。

皮肤科疾病虽多表现为外证,但多与内在脏腑息息相关——某个脏腑发生病变,必通过脏腑连接的经络反应于体表,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

如发于额部、颈部、季肋的带状疱疹,按经络循行,属足厥阴肝经。又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上行头角,下至身后,沿颈走手阳经之前,直行脉从缺盆下腋沿胸,过季胁,因肝胆经脉互为表里,故若伴有口苦,头痛头胀,舌苔黄腻,脉弦数等症状,则可辨证为肝胆湿热内盛,蕴结于上述部位所发,治疗可用清利肝胆湿热之品,酌情配合外用药,疱疹便可较快消退。

发于食指的疔毒疮疖,按经络循行分布,属阳明大肠经循行起始部位,排除其他因素外,多由大肠热盛,酿热化毒,循经所发,取清泻阳明大肠热毒药物治之,每获良效。

脾之经脉起于足大趾尖端,沿大趾内侧赤白肉分界处——上行足内前方,再上腿肚。临床上,有些原因不明的双小腿灼热沉重不适或有疼痛感者,多因脾经湿热下注所致,选用健脾除湿清热药物治之,收效显著。

足阳明胃经还出挟口,环唇,上下唇内的口腔溃疡用常规疗法收效不著,若兼有口渴,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者,多属胃火炽盛,蕴口内所致,投清胃散加味内服,奏效甚速。

又因脾主口,脾与胃经脉互为络属,故唇内溃疡日久不愈,且经常反复再现,进食疼痛尤甚,兼有肢体倦怠,乏力,口淡无味,舌质淡,苔薄,脉弱者,多属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唇失荣养所致,治宜补中益气健脾,佐以敛疮之品效佳。

后颈部发际处属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如膀胱湿热蕴结日久化毒,可在上述部位起红色毛囊性丘疹,取木通、车前子、滑石、瞿麦、栀子、甘草等清利膀胱湿热药物治之,疗效满意。

肝之经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某些阴囊湿疹,表现皮肤潮红,并有较多红色黏液渗出,或呈糜烂状,伴痒感剧烈,口苦,尿黄,舌质红,苔黄略腻,脉弦数者,为肝经湿热下注使然,取龙胆草、栀子、黄芩、车前子、木通、白鲜皮、地肤子等清利肝经湿热药物治之,常获良效。

足少阴肾经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临床上某些患者症见足底发热灼痛者,多与肾阴不足,虚火炽盛有关,治疗选用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地骨皮、鳖甲、胡黄连之属滋肾阴、清虚热,效果亦佳。

总之,若内脏器官功能失调,或湿热互结,蕴为毒邪,必然会由所主经络而发于身体表面。观察表现于经络循行部位上的各种症状,对了解脏腑阴阳盛衰,疾病之根本与变化,进而作出正确诊断非常重要。不少皮肤病病情虽然错综复杂,但只要熟悉和掌握经络的循行分布,临床中辨治自然得心应手。

(作者:马建国 马龙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责任编辑: 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