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辨治体会:有热莫攻热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5-02-26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阳气内郁 调以桂枝汤

刘金仙,女,65岁,2011年4月5日初诊。

患者近一年来,自觉双侧大腿外侧似有火烘热,休作有时,尤以夜间为甚,有时彻夜不眠,伴烦躁,诊见面色白少光泽而兼黯滞,体瘦,二便如常,无颧红升火及夜间盗汗等现象,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细,前医作阴虚内热治,非但无效,反增热重,在城市医院经多项检查,无异常,转诊中医。

辨为阳气内郁,营卫不和,以小剂桂枝汤消息之,果有效。

二诊:处以桂枝9克,白芍10克,黄芪9克,生姜5克,大枣5枚,白术9克,枳壳6克,柴胡6克,当归10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服药后已不发热,效不更方,再拟:柴胡8克,枳壳6克,甘草6克,白芍9克,桂枝6克,黄芪9克,当归9克,白术9克,生姜5克,大枣5枚。5剂。药后未曾发热,后仍宜桂枝汤加减调理,前后治疗半月,愈。

按 本例发热,热在局部,似或成条状或成块状,非全身发热,且无阴虚现象,显系阳气内郁,营卫不和,先以小剂桂枝汤消息之,果然有效,再以桂枝方稍事出入,服10余剂病愈,缠绵年余之疾,豁然而失。方中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荣,黄芪益气,当归补血,生姜、大枣,甘草,用以调和中气,枳、芍、柴、甘疏肝解郁,调和肝脾,敛阴泄热,如是则阳郁散,营卫和而发热除。

脾胃内伤 治宜补中益气

储芙蓉,女,67岁,2012年3月2日初诊。

患者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已有10余年,双足关节及腕关节趾、指关节者已出现畸形,生活不能自理。近三年来出现数度发热,一发热就必须到医院住院,出院后过不了多久又发热,发热了又去住院,如此往复两年来余。家中积蓄耗尽。今又发热,无钱再进医院,遂来求治中医。

观其患者面色苍白,骨瘦如柴,四肢关节畸形,自觉体内发热,用手触及皮肤又不显然。舌质淡白,少苔。脉细弱。

久病内伤,气血被耗,脾胃之清气不升,郁而发热,用补中益气法治之。

处方:党参10克,黄芪10克,陈皮10克,升麻8克,柴胡8克,当归10克,白芍9克,熟地9克,生地7克,甘草6克,知母8克,百合12克,乳没5克,秦艽9克,鳖甲9克。

二诊:进前方5剂后,发热渐退,纳谷渐馨,再拟党参10克,黄芪10克,陈皮10克,升麻8克,柴胡6克,当归9克,白芍9克,熟地9克,生地6克,甘草6克,知母6克,百合9克,乳香、没药各7克,秦艽8克,鳖甲8克,太子参9克。

三诊:在前方基础上加山茱萸15克,麦冬9克。

按 患者患类风湿十年余,气血消耗殆尽,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脾胃为气生化之源,今脾气亏虚,化源不足,非大补脾胃之中气而清气不能升,郁热难以散,故用补中益气法为主,兼及养血滋阴。脾气升,郁热退,阴液化,营卫和,发热可瘳。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金元医家李东垣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故用甘温补气之药以治气虚身热内伤之火;病久血必虚,故用当归、白芍、熟地补血;久耗阴不足,知母、百合、鳖甲滋补阴液,使气血充,阴火降,而身热自除。三诊在前方基础上加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固脱。加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全方遵“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补中之剂得阴滋之药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益血之品而土益培,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益阴使内热自退。此阴阳平调,气血并治之法也。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王业龙中医诊所

责任编辑: 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