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烈光养生心悟:贪得无厌是养生大忌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4-09-03 内容来源: 中国网
眼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已经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生态中的一环,人类生存需要生态环境的支持。据中科院动物所的研究发现,人类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但人类对资源的更大需求已经导致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人对生态不文明,生态对人也不会客气,只是这种报复来得有早有晚而已。生态环境的恶化尤其不利于养生。没有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生存都将难以为继,何谈养生?真是“彼何荣势之云哉”?!如果有一天生态发展到“千山鸟飞绝”的时候,那么“万径人踪灭”也就不远了。
生态环境的严峻现状,根源在哪里呢?在于人们不知满足、无尽索取的心态,在于人们私欲的无限膨胀,概言之,根在心态不文明!“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放纵欲望、不知满足、贪得无厌是祸患的根源,这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思想家老子一语道破,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却在近乎无奈地演绎着这样的悲剧。社会是以人为单位组成的,每个人从自身做起,摆正心态,生态才能得以有序维护和利用。
首先,懂得知足。其实每个人生存所需求的物质并没有那么多,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裘暖过冬,一饭饱终日。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之说,仔细想来,事实就是如此。而人类以“追求更好的生活”之名,行破坏生态、无尽索取之实,最后得到的只能是自然生态的报复。生活质量的提高,却以生命质量的下降作为代价,值得吗?当深思之!曾国藩曾说:“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人之外求于物,终究是为了身心的舒泰,身心是本,外物是末。如果贪得无厌,损耗生命去追求外物,岂非舍本逐末?此为智者所不取,更是养生之大忌!“有山有水更何忧,知足能令万事休”,所以文明的心态,当先知足。
其次,懂得珍惜生命。不仅人类的生命应当珍惜,生态环境中任何生物的生命都只有宝贵的一次,不应该被轻易抹杀。不珍惜生命,是一种不文明的心态,这样去对待生态,生态必然以不文明反击。艾滋病、非典等,这些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都可能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对生态的野蛮破坏、对生物的无序利用有关。人类的生存,仰息于自然生态,依赖于生物多样性,这种关系就决定了生态总是有办法“对付”人类。因此,人类不仅应该珍惜自身生命,还应该以文明的心态对待自然生物,正如唐代大医孙思邈所言:“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
再次,道法自然。地球是人类生存的载体,自然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近百年的国外工业发展史上,对自然生态先破坏后保护的惨痛教训实在太多太多。我国许多城市现在也进入了这个怪圈,当山不再绿、水不再清,邻山不能居、邻水不能饮之时,再去想挽救生态,“不亦晚乎”?!两千多年前的“医家之宗”《黄帝内经》就曾强调:“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生态对人类的支配地位,要求人类应该以顺应自然为主,而不能肆意“改造”自然。尤其是生态圈,经过了几十亿年的生物间长期斗争及适应而形成,若人类以自己的意愿横加干预和破坏,其恢复时间也需极长,甚至无法恢复和补救。
总之,追求生态文明的根本在于树立心态文明。“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贪得无厌是养生大忌,养生者尤当自省。若人人能培养和形成重生而知足的文明心态,并使之最终成为社会主流意识,生态文明则不远矣,社会整体的文明亦不远矣。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作者:马烈光 成都中医药大学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责任编辑: 刘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