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今庸
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4-08-11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他通晓中医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尤长于治疗内科和妇科疾病。在内伤杂病的补泻运用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泻重痰瘀,补主脾肾。在学术上,认为“中医药学应以东方文化的面貌走向现代化。” 重视学科和教材建设,在治学上锲而不舍。

李今庸,男,1925年9月生,湖北枣阳市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

1947年开始从事中医药工作,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获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2007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2011年被湖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湖北中医大师”称号。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

一、开展临床工作情况

李今庸通晓中医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尤长于治疗内科和妇科疾病。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尤其在内伤杂病的补泻运用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泻重痰瘀,补主脾肾。脾肾两脏,一为后天之本,一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精气的主要来源。二脏荣则一身俱荣,二脏损则一身俱损。因此,在治虚损证时,补主脾肾。在临床运用中,具体又有所侧重,小儿重脾胃,老人重脾肾,妇女重肝肾。慢性久病,津血易滞,痰瘀易生,痰瘀互结,易成窠囊。因此他对于此类病证的治疗是泻重痰瘀。他临床经验丰富,辨证准确,用药精良,其经验见于相关著作及论文中,代表著作是《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今庸》,并将个人临床经验病证证型治疗分类140种,并使之系统化,载于《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

二、学术思想技术经验及传承情况

在学术上,李今庸认为中医药学必须“坚持理论指导下的医疗实践,坚持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研究古医籍,“只能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它的学术观点和科学内容,不能要求古人说出我们今天同样的话来”。在临床实践中强调“方不在大,对证则效,药不在贵,中病即灵”。同时认为,“中医药学应以东方文化的面貌走向现代化。”

李今庸重视学科和教材建设。他通过主编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把《金匮》学科从湖北推向了全国,为《金匮》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发展了《内经》学科,是《内经》学科的第一代学科带头人。1974年协编全国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学基础》;1978年主编《内经选读》;1978年参与编写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内经》;1986年组织编写《新编黄帝内经纲目》和《黄帝内经索引》;1987年编写《金匮要略讲解》。几十年来,李今庸为中医药院校的学科和教材建设,倾注了满腔心血。

李今庸在治学上锲而不舍,勇攀高峰。从20世纪60年代就步入了这条漫长而又崎岖的治学之路。他首创了以治经法研究和整理古典医学著作,综合运用“校勘学”、“训诂学”、“方言学”、“古文字学”、“历史学”以及避讳知识等,对中医药古籍中一些悬而未决,聚讼未已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千百年之疑窦涣然冰释。特别是对《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的考证、训诂等达数百条之多。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和刊印学术专著10余部。

李今庸执教五十余个春秋,桃李满天下,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呕心沥血。最突出的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倾囊相授。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他对学生爱字当先,严字当头,寓爱心于严字之中。首先,要求学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培养读书和写作两个习惯,指出只要基础牢固了,中医学之规律也就掌握了,强调了专心及基础的重要性。其次,要求学生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言必有据,持必有故。他言传身教,以自己毕生治学之道及学术倾囊相授,诲人不倦,甘为人梯。学生受其教而成才者多获益于此。

责任编辑: 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