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贵医案选粹:治胃脘痛 理气和胃为大法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4-08-07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的一种病症。其病因主要有寒邪客胃、饮食所伤、气滞血瘀、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几方面,临证中也有多种病因兼而有之者,各种病因导致胃失和降为此病的主要病机。本病程度主要与患者得病新久、轻重、气血盈亏有关。其治疗之法多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结合患者具体病证之寒热、虚实、气血等随证施治。常见治法主要有温中和胃、消食导滞、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滋阴和胃等。据陈师体会,胃脘痛以虚寒、湿热、气滞、血瘀四型为常见,故其治疗也多以温中和胃、清热和胃、疏肝和胃、化瘀和胃为主,对于证型兼夹者,多法并用。但不论何种治法,胃脘痛的治疗总以理气和胃为大法。具体方剂而言,肝郁气滞者以柴胡舒肝散加减,中焦虚寒者以黄芪建中汤或理中丸加减,胃热壅盛者以白虎汤或玉女煎加减,瘀血阻络者以失笑散合丹参饮或膈下逐瘀汤加减等。以下是几则医案,供大家参考。

案1 温中和胃法

陶某,女,45岁,2012年2月23日就诊。

胃脘胀痛1年余,夜间明显,食后减轻。近期受凉后胃脘胀痛较前加重,喜热饮恶冷食,偶有呃逆,胃脘部喜柔喜按。平素患者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月经量少,便溏,睡眠欠佳。舌淡胖,苔白腻,脉沉。胃镜示:胆汁反流性胃炎,幽门口炎,HP(+)。

证属中焦虚寒。治以补气温中,和胃止痛。

处方:党参20克,半夏10克,干姜10克,桂枝10克,沉香10克,郁金10克,荷叶15克,陈皮10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甘草10克。7剂,水煎450毫升,分早中晚三次,日1剂。

二诊(3月1日):服后胀痛减轻,偶有发作,月经量较前增多,纳寐改善。原方加砂仁10克,木香10克。又进7剂。

三诊(3月8日):胃胀痛已不明显,偶呃逆,便溏改善,上方加白术15克,防风10克,枳壳10克。继服14剂而愈

按 依据患者平素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恶冷食,胃脘部喜柔喜按,诊为中焦虚寒证。便溏为脾虚生湿,舌淡胖,苔白腻,脉沉亦为中焦虚寒之征象。分析可知患者中焦虚寒久病为其本,胃胀痛一年有余为其标,非三、五剂所能立效者。故以党参、白术、甘草健脾温中治其本,干姜、桂枝、半夏温中止痛治其标,木香、砂仁、沉香、陈皮理其气,荷叶、香橼、佛手化其湿。三诊时加枳壳降气,加防风取风药“风能胜湿”之意。先后诊治约1月,收效满意。

2案 清热和胃法

兰某,女,87岁,2008年10月20日诊。

胃脘灼痛一月余,纳食减少,喜冷饮,口干,头目眩晕,周身乏力,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

证属胃热壅盛,气津不足。治以清热泻火,补气养阴。

处方:生地10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石膏20克,知母10克,西洋参10克,山药10克,甘草10克,焦三仙各10克。7剂,水煎300毫升,分早晚2次服,日1剂。

服此方7剂而愈。

按 患者胃脘灼痛,舌红,喜冷饮,苔黄,脉弦数可诊为胃热壅盛所致;口干,头目眩晕,周身乏力,舌苔少津为气津两伤的表现。《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主治伤寒之后,里热壅盛而致气阴不足之证,症状以发热,烦渴,口舌干燥,汗多,脉大无力为主。本病患者症状虽未及白虎加人参汤证症状严重,但病机与其相同,故也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上方中以石膏、知母清热;生地滋阴;丹参、郁金凉血;西洋参、山药补气兼以养阴;焦三仙促进纳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泻火,补气养阴之效。药准证对,故可7剂而愈。

张锡纯先生在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中说:“实验既久,知以生山药代粳米,则其方愈稳妥、见效亦愈速。盖粳米不过调和胃气,而山药兼能固摄下焦元气,使元气素虚者,不至因服石膏、知母而作滑泻。且山药多含有蛋白之汁,最善滋阴,白虎汤得此,既祛实火又清虚热,内伤外感,须臾同愈。”陈师在临证中也常用山药取代粳米,收效也很好。

案3 化瘀和胃法

赵某,男,56岁,2010年8月23日诊。

患者主由间断胃脘部疼痛不适1年来诊。1年前患者因情绪急躁后出现胃脘部胀痛不适,之后1年来以胃脘部疼痛为主,偶有泛酸,胸闷。舌暗,苔白,脉稍弦。查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既往冠心病病史2年。

证属气滞血瘀。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处方: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川楝子10克,白及15克,枳壳10克,檀香10克,川芎10克,葛根20克,茯苓15克,佛手10克,香橼10克,海螵蛸15克,甘草10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二诊(9月1日):药后症状明显好转,偶觉胃脘胀满,舌脉改善。上方加砂仁6克。又服7剂。

三诊(9月8日):药后症大减。原方续进14剂后痊愈,至今未复发。

按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初病在经属气,以胀为主;病久入络在血,以痛为主;气为血之帅,气滞日久,血行势必不利,而致气滞血瘀,即叶天士所谓:“胃痛久而屡发,必有痰凝聚瘀。”治疗时应根据胃以通为补的特点,采用化瘀和胃法。方选失笑散合金铃子散配伍加减。上方中以蒲黄、五灵脂、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以川楝子、檀香、枳壳疏肝理气;以佛手、香橼、茯苓、甘草疏肝健脾和胃;以葛根升清阳;以海螵蛸制酸。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效。二诊加砂仁增加醒脾之力。患者共服近30剂而病愈。

白及一味,其性味苦甘,入肺胃经,走血分,富有黏性,有止血消肿,敛疮生肌之效。其不仅能止血散瘀,通络缓痛,且能改善胃脘胀、痛、嘈杂等诸症,促进胃黏膜溃疡之愈合,常被选为保护胃黏膜止痛之上品。若有出血,常用云南白药内服以止痛止血。

又,五灵脂气味腥臭,易致恶心呕吐,如患者不适应,可换用元胡,效果亦好。

(寇子祥 天津中医药大学武清中医院 陈宝贵名中医工作室)

责任编辑: 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