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橘红汤解热宣肺咳喘宁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4-05-26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麻黄橘红汤由麻杏石甘汤、百芩片、甘桔汤三个小方加味组成,主要用于外感风邪或痰热郁肺引起的咳嗽,尤其适用于支气管炎的咳喘(痰热证),是毛德西教授常用的经验方,临床效果也较好。
组成:炙麻黄6~10克,杏仁10克,橘红10克,百部10~15克,黄芩6~15克,生石膏30克,贝母6~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6~10克。
加减运用:咽干痒,加蝉衣、木蝴蝶;咽痛,加山豆根、射干;痰难咯出,加前胡、瓜蒌皮;口干舌燥,加北沙参、芦根;夜咳甚,加桑白皮、诃子。
功效: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2~3次服用。
方解:本方由麻杏石甘汤、百芩片、甘桔汤三个小方加味组成。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四味组成。百芩片为由百部、黄芩组成的中成药。甘桔汤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仅甘草、桔梗二味。麻杏石甘汤是治疗肺热郁闭、肺气失宣而致咳喘的名方,石膏为清热剂,麻黄、杏仁与之协力,能解热而治咳喘;麻黄宣肺,杏仁肃肺,有利于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并能使血行旺盛,疏通水分停滞;甘草调和诸药,并助药效。百部止咳化痰,药性平和,寒痰、热痰、燥痰均可应用;黄芩苦寒清肺,亦可防止麻黄、杏仁等辛温药物的伤阴之弊;桔梗祛痰利咽,可载药上浮,以利于其他药物功效的发挥;橘红为化痰止咳的良品,还可使黏稠痰变为稀薄痰而易咯出;贝母有浙贝母与川贝母,二味皆属苦寒性药物,都能清肺化痰而止咳,浙贝母偏于苦寒,开泄力强,多用于外感风邪、痰热郁肺所引起的咳嗽;而川贝母性凉,兼有润肺之功,适应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之症。所以,在选用贝母时,外感咳嗽用浙贝母,内伤咳嗽用川贝母。本方主要用于外感风邪或痰热郁肺引起的咳嗽,而由单纯风热或燥热引起的咳嗽则不适宜。
病例:李某,女,60岁,2012年2月就诊。患慢性咳嗽3年余,无季节特点,但以春冬季为甚。刻诊时见:咳嗽频频,时吐黏痰,呈白中夹黄色痰,咳痰不爽,咳甚则胸痛,并不时拍打胸部,舌苔白腻,上浮薄黄苔,舌质紫红;脉象弦滑而数;听诊:两肺呼吸音粗,夹有哮鸣音。
诊为痰热郁肺,肺气失宣,佐以止咳平喘。方用麻黄橘红汤加味。
处方:炙麻黄10克,生石膏30克,炒杏仁10克,百部15克,黄芩15克,橘红10克,桔梗10克,浙贝母10克,鱼腥草15克,北沙参3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煎服。
服用5剂后,原所服用的甘草片、左氧氟沙星片停用;因口干咽燥,加麦冬30克,射干10克。
继服10剂后,症状明显缓解。病人要求将此药加工成丸药(水蜜丸),服用三个月后,症状消失。嘱咐冬季前,再来复诊,以求实施预防措施。
按:应用此方,基本是在无外感症状的前提下使用。辨证为“痰热郁肺”的指征为:黄痰或白黄相兼痰,或虽为白黏痰,但舌苔呈现黄腻,或薄黄腻;如果是稀白痰,或白滑苔,那是寒湿痰,非痰热证,不是本方所治疗之范围。燥热可以伤阴,痰热也可以伤阴。因此,对于咳喘病人,如果出现咽干口燥者,皆可以加一点滋阴药,一方面有利于痰浊的排出,另一方面则可保肺阴,使之不伤。
□ 张文宗 马敏 河南省中医院 毛德西名医工作室
责任编辑: 刘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