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德馨养生医话 进补必须识补(下)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4-04-14  内容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冠心病患者慎服补品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是“阳虚阴凝”。这里的“阳”指的是功能,“阴”指的是瘀血和痰浊等一些应排泄出体外的废物。尽管冠心病人也有“虚”的一面,如心慌、面白、肢冷、气短、乏力等不同表现,但其总的病理变化是缘于因“实”致虚。也就是因为体内先有了痰与瘀的病理产物,才造成气血流通受阻,从而促使正气虚衰。正确的处理方法要化痰祛瘀,清除这些致病因子,而后可达到气通血活,恢复脏腑正常活动,即《内经》所谓:“气血未并,五脏安定。”倘若悖其道而行之,“关门缉盗”留住实邪,则越补越壅。著名演员兼作家某女士,久病多服补品,反致惶惶不可终日,脑子静不下来,我给以调气活血剂,仅数天,她竞顷日数万言,恢复了写作。她欣喜地说:“你的药恢复了我的灵感!”其实,原因很简单,中医认为实邪忌补,否则即犯“实实”之戒。

冠心病人心气虚较显著的也可调补,但必须“剿抚兼施”,或采取“固本清源”的方法。一定要掌握体质、症状、季节的变化,审慎用药,绝不可随便买一点什么参或什么补膏滥补。入冬后我又看到好多冠心病人因误服补药增加苦痛的病例。如另一著名作家竟日胸闷、头重脚轻,来诊时我从气血着手,一药而瘳,她感到轻松、舒适,她说我给了她新的生命,她因此专撰文《药缘》以志其感。这“药缘”是怎么产生的?一句话,正确的辨证而已矣!

入冬进补,中国沿袭了几千年,近年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纷纷向健康投资,盲目进补之风尤盛。庶不知“补法”是中医治则八法之一,必须辨体质,辨证象,而后才定虚实;有了“虚象”,还要辨虚在功能?还是物质?属气虚还是血虚?虚在何脏何腑?这些都是用补法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人人都能进补的。电视报道补品畅销,我不禁要问,这些进补者究竟有些什么得益?不乏如冠心病人那样,服了补药再找医生的现象,比比皆是,岂不哀哉?!

还西洋参本来面目

“西洋参”本是滋阴降火的珍贵药品,国内培植已成功。但经一些广告的渲染,西洋参成了强身壮体的神药。如服后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补气强身等等,甚至还说西洋参能促使贸易成功,真是匪夷所思!西洋参不仅功效大变,其包装也五光十色。从洋参丸、洋参糖、胶囊、膏滋、口服液、袋泡茶、颗粒冲剂、饮片……几乎囊括了所有剂型,已成为十分畅销的营养品。然而,西洋参毕竟还是西洋参,它究竟能使多少人得益呢?

一位心肌炎患者,平常大便常溏,常感精力不支,思想不集中。电视广告说西洋参能提神醒脑,增加活力,他连续服了几个月,症状不见好转,还常腹痛幽幽。明明是阳虚,服养阴药无异是“雪上加霜”。

一位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已正常。但自觉神萎乏力,脸部潮红,心烦意乱,自以为阴虚火旺,连购西洋参服用,越吃越烦躁,越吃越疲乏,就诊时舌腻口苦,乃气郁化火。病人不懂得“火郁者发之,木郁者达之”的治则,反以滋阴之药,造致了“郁火内陷”。

因服西洋参带来副作用者不知凡几。须知,西洋参是一味药品,而不是保健品,是药品就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服用前我们一定要先了解西洋参的真正功效。考《中药大辞典》载:西洋参味微苦,性寒。功能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治肺虚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传统上习用其治老年人的阴虚牙痛,咽干咽痛。临床医生多以之与石斛同用,治舌质红绛,口干津枯,用于久病阴虚或放疗或化疗后白细胞下降者,有一定效果。倘不辨证而施治,反致祸害。如《本草从新》称:“脏寒者服之,即作腹痛,郁火服之,火不透发,反生寒热。”正像上述两个病例一样。前者因体质虚寒,后者因气郁化火,都不适宜服西洋参,误服即导致病势愈陷愈深。

一些广告称西洋参能增加智慧,振奋精力,是一种误导。它淡化了体质辨证,忽略药的特性,把西洋参说成是妇幼老少,四时咸宜的补品。否定了中医基本特色,在临床上就容易产生治疗与症状的不合,从而给病人带来损失。例如我诊治北京一位高教干部,冠心病,胸闷胸痛,形寒体倦,明明是阳虚阴凝,她却以西洋参作为强身之本,病久不愈,来沪时脉搏仅每分钟40余次。我急以大量温阳之品,病随安康。可见,西洋参药性平凉,用之不当也能耽误病情。又如治吴县某老翁,心衰,四肢竟年不温,但自觉内热,渴不欲饮,病者不知此证为真寒假热,大服西洋参,发展成面浮跗肿,终至不起。央我诊时,反其道而行之,大量桂附以消阴霾,幸获转危为安,现仍健在。有人说中药王道,吃不坏人,上述事实,可证其妄。

责任编辑: 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