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派
中国中医zy.china.com.cn 时间: 2014-04-10 内容来源: 中国网
余霖,清医家,著《疫疹一得》。他就乾隆之际的温疫大流行阐发己见,认为该温疫的流行乃运气之淫热入胃,敷布于十二经脉所致,因而倡用石膏重剂泻诸经表里之热,实为补充了吴有性论温疫之未逮。并制定名方清瘟败毒饮,为人所称道。
叶桂,清著名医家,著《温热论治》。创立温病卫气营血辨治大纲,他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温热论治》)治疗宜“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透热转气,入血则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温热论治》)极大提高了河间学派对温热病的认识,使温热病形成了更为独立完整的体系,彻底从《伤寒论》中摆脱出来。此外,他还注重辨舌验齿和斑疹、白疕的辨别,并作了具体阐述,丰富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叶氏因之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和温热学派的中坚。
薛雪,清医家,著《湿热条辨》。详细论述了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传变规律、临床证型、遣方用药,弥补了叶氏详论温热、略论湿热的不足。自此,温热学说与温疫学说均日臻完善,温病学派发展到鼎盛时期。
吴瑭,清医家,著《温病条辨》。强调以上中下三焦为纲统论温热、湿热与温疫。充实了温病清热养阴的治疗大法。并组成银翘、桑菊等方,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了叶氏的理论。
王士雄,清医家,著《温热经纬》。集前人之大成,对温病学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总结,另外,其对暑邪、伏气温病,顺传逆传及霍乱病等均作了深入的阐发,纠正了前人的谬误,补充了前人之未及。对暑、湿、火三气辨证尤多发挥。
清代末年,南方诸医对温病的研究仍方兴未艾,浦城雷丰反对吴有性、吴瑭温瘟不分的模糊认识,撰《时病论》专论非疫性外感病,包括风热、伤暑、冒暑、中暑、暑温、疰夏、热病、湿热、湿温、秋燥、冬温、春温、风温、温毒、伏暑等十余种新感及伏气温病,对其病因、病理、证候特点、立法方药详加论述,颇为实用。此外,江阴柳宝诒针对“重新感,轻伏邪”的时弊,撰《温热逢源》详论伏气温病,强调伏邪为病颇多,致病较重,治疗宜以清泄里热为主,兼顾温肾育阴,疏解新邪。
总之,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为温疫学说的创立与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为温热学说的成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温疫学派和温热学派在促使外感热性病脱离《伤寒论》的束缚而自成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以上关于学术流派的论述,有利于我们对历代各家学说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但是,医家与学派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很多著名的医家都是博览群书,擅学众长,虽在医学某些
问题上有独到之见,卓然自成一家,但其专长并不局限于一方面,往往还有其他方面的重要贡献,故本书的编写是以“家”为主,既可比较全面地介绍该医家的各种专长,而不致有所遗漏,同时亦如实介绍其有关学派的沿革概况。这样,有助于了解每个医家学术经验的全貌,而免以偏概全之弊。
责任编辑: 刘璟 |